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呂秋遠專欄》會把學問領域分成第幾流的人,只有滿滿的歧視

柯文哲。圖片來源:中央社

許多人,而且為數不少,對於科系與職業社會貢獻度,會有一種詭異的想法,就是「一流的人才念醫學、二流的人才念理工、三流的人才念商學、四流的人才念法律、五流的人才念政治、六流的人才念文學,藝術,應該是不入流的。」延伸出來的兩極化概念,大概就是醫學、理工最好,社會科學、文組最糟。

有這種思維的人,不外乎有兩種可能的想法:第一,他們認為理組務實、理組可愛,奠定台灣在1970年代發展的領導人,例如孫運璿、李國鼎,都是理組,文組只會唱高調、扯後腿;第二種可能,就是認為台灣的優秀人才跑去理工組,所以台灣不可能有諾貝爾文學獎之類的優秀人才。

孫運璿故居展品。
圖片來源:中央社

坦白說,身為大學念財稅、碩士念財務金融、政治、法律、博士念政治,也就是身兼第三流、四流與五流的「人才」,聽到這種話是很悲憤的。因為,不是我不想寄生上流,像是小魚往上跳躍龍門,而是我不能。假設讓我去念台大醫學院,即便我的智商是157,我也只有被退學的份,因為我對於理工與醫學,沒有能力、沒有興趣,我的腦袋,就是裝不下這種東西。

所以,這種論述到底有什麼問題呢?往壞的想,講這種話的人,通常認為藝術、文學、哲學、歷史都是沒用的,金曲獎、金馬獎、金鐘獎,都是浪費錢的東西,這個國家只要不斷的精進物質發展就好,精神文明的東西,沒有這種實力,就不要跟人家大小聲,也沒必要重視,那些都是虛的。因此,會有哪一種領域是不入流、是幾流等等的評價,都是從這種觀念來的。藝術沒用,能當飯吃嗎?所以不入流。醫學可以救人,還可以賺大錢,所以一流。

往好的地方想,就是講這種話的人,認為台灣的環境,讓好人才都往這些一流、二流的領域發展,這樣不太好,我們必須改善台灣的大環境,讓下一代願意往這些領域前進。

真的是這樣想的嗎?

姑且不論,會把學問領域分成第幾流的人,根本不會有這種「悲天憫人」的想法,本來就只有滿滿的歧視而已。重點是,講這種話的人,就是認為現在的台灣,做藝術、文學的人都不入流。說實在話,當有人把人才分幾流,就是已經是歧視,跟他覺得台灣的環境讓第一流與第二流的人才。只願意去念醫學與理工,有什麼關係?

而且,以我個人來說,真的不是不願意成為第一流與第二流的人才,跟環境也沒有關係,我只是真的沒興趣,也不懂。一個人的教育與發展,原本就應該適才適性,環境再怎麼好,沒興趣就是沒興趣,為什麼得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他又不是陳群,一定要制定九品官人法嗎?

柯文哲歧視女性、沒有核心價值,這已經不是新聞,可怕的是,他現在的民調第二,有時候還會第一,有可能在明年成為總統,主宰我們這些下等人,這就可以知道,台灣很多隱藏的社會歧視,即使平權講的再大聲,其實在民調與選票裡,都是主流。

台灣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前)12日下午南下高雄參訪水產加工廠海裕屋,會後並接受媒體聯訪。圖片來源:中央社

原文出自呂秋遠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