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存在的目的是實現自由。」
「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關於死的默念,而是對於生的沉思。」–斯賓諾沙(Baruch de Spinoza)
在荷蘭人進入台灣開始殖民統治(1624 年)的 8 年後,1632 年的今天(11 月 24 日),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西班牙–葡萄牙–猶太社區誕生了一個小孩,他就是後來成為著名哲學家的斯賓諾沙。
1969 年 7 月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時,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了一句重話:「人類爭奪的愚行,不應該延伸到另外一個領域」,羅素同時舉了一個例子:「斯賓諾沙足不出戶,不失為智者。」
然而這位智者斯賓諾沙,求學不順,沒有顯赫的學歷,他讀過阿姆斯特丹猶太學堂,中途退學(經濟拮据,必須養家);後來進入萊頓大學,也沒有讀畢業。
他幾乎在挫折、困頓,卻又堅持己見中,孤獨存在著。
因對希伯來聖經的真實性和神性本質提出了極具爭議的觀點,葡萄牙猶太會堂向他發出「譴責令」,23 歲的斯賓諾沙(包括他的家人)被逐出教會。他甚至被趕出阿姆斯特丹城。他被指責是「無神論者」,然則,斯賓諾沙從未在作品中懷疑上帝的存在,只是他把「上帝」與「自然」合體。上帝即自然,自然即上帝。顯然斯賓諾沙心中的上帝,和傳統宗教中擬人化、類似父親形象的上帝,迥然互異,所以他的作品被天主教會列為禁書。
由於被視為異端,他曾在猶太教堂台階上被人持刀襲擊,襲擊者斥罵他「異教徒!」,斯賓諾沙後來有長時期一直穿著遭受襲擊而破損的披風,以示紀念。
這位被視為異端的「異教徒」的斯賓諾沙,生活簡樸,幾乎過著聖徒的生活。他以打磨鏡片為生,他曾參與製作惠更斯兄弟設計的望遠鏡。斯賓諾沙常常回絕不識者提供的資助和獎賞,並拒絕榮譽性的教職工作。
他在《神學政治論》的序言中說:
「我們幸而生於共和國中,人人思想自由,沒有拘束,各人都可隨心之所安崇奉上帝。自由比任何事物都為珍貴。我有鑑於此,欲證明容納自由,不但於社會的治安沒有妨害,而且,若無此自由,則敬神之心無由而興,社會治安也不鞏固。」
這像是無神論者的話嗎?
可能因為常年打磨鏡片吸入過量粉塵,1677 年,年僅 44 歲的斯賓諾沙因肺病過世,葬於海牙新教堂墓地。
今天回顧西洋思想史,當年被視為異端的斯賓諾沙,後來被認為是17世紀啟蒙時代理性主義的先驅,以及現代「聖經批判學」的開創者。基督徒請勿生氣,送你一句斯賓諾沙的話:
「不笑,不悲,不怒,只是理解。」
原文出自李筱峰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