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健康邁向高齡,避免失智是關鍵。耳鼻喉醫師指出,聽損不僅會影響社交,更會導致腦部功能及結構改變、增加腦部負荷、造成腦部代謝廢物沉積、加速腦部萎縮,提升失智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耳鼻喉部醫師陳光超今天出席衛教記者會說明,健康邁向高齡,要避免失智與受傷,除了維持筋骨活動、確保醫療照護品質,還要維持一定的社交活動;且只要維持社交活動,就會維持日常活動,「是健康老化的最重要因子」,卻容易因聽力損失而受影響。
對於聽覺,陳光超說明,是由「毛細胞」震動產生電流,但毛細胞從出生起就不再增生,且平均每10年會死掉10%;因此每多10歲,聽損盛行率就會增加1倍,50歲時盛行率約一半,70歲以上族群則高達2/3。
聽損會增加失智風險,陳光超指出,除因聽不清楚導致漸漸與家人、朋友隔離,減少外出與社交之外,在生理上更會造成腦部功能及結構改變、腦部負荷增加甚至過重、腦部代謝廢物沉積,與加速腦部萎縮,造成失智風險大幅上升。
陳光超解釋,研究發現,聽損者大腦灰質會變得越來越薄;且從核磁共振掃描看到,聽力有問題時,聽覺皮層功能會開始萎縮,而管理記憶、思考、判斷的「前額葉」,反而會撥一大塊輔助聽覺,導致認知功能降低;且聽覺費力導致腦部使用過度,也會增加廢物累積,可能進而破壞腦細胞。
面對聽力損傷,陳光超說,家人、子女可以「從客廳做起」,利用吃飯聊天時觀察長輩對聲音反應是否下降;若開始有聽力損傷問題,日常生活中可透過放慢講話速度、靠近一點等方式協助,並可使用輔聽器、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改善。
陳光超指出,台灣聽損民眾中,僅有2.3%聽損民眾有尋求幫忙;但其實助聽器可以減少腦部疲勞、提供更好的聲音訊號,也可以增進社交活動;研究報告更指出,就算已經罹患失智症再配助聽器,仍可延緩失智速度。
至於不少民眾覺得戴上助聽器「很吵」問題,陳光超說,那是因為聽力已經退化太多才開始使用,忘記環境中本來就有很多細微的聲音所致;「助聽器不是像眼鏡,戴上就能看清楚,而是像拐杖,要學習才會使用」。
(新聞資料來源: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