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海上風電運維大不易 台電「海軍」乘風破浪甘苦談

台電29日分享海上風電施工運維人員甘苦談,蘇明鈺(圖)為台電第一位透過動態補償舷梯登上離岸風機塔架的人員。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灣力拚發展離岸風電,二期工程預計 2025 年發電,年供 10 億度綠電。隨勞動節將至,台電今天分享,施工運維人員時而得身負近 10 公斤裝備,力抗暈船、失溫等挑戰,乘風破浪只為讓海風吹出綠電。

有別於平時穿梭城市鄉間,當「蜘蛛人」爬電塔、「忍者龜」下地道,守護電力的台電人員身影,因應台灣綠能發展從陸地走向海洋,發展離岸風力發電,台電迎來過往從沒遇過的「海事工程」大挑戰。

台電指出,台灣海峽被評為世界級海上風電發展場域,近年台灣積極利用優勢發展離岸風電,如今已有 200 座離岸風機坐落台灣外海,可年供 120 萬戶家庭用電。

台電除離岸一期 21 部風機已於 2021 年商轉發電,年發電量達3.6億度,現正積極開展二期工程,將再設 31 部風機,預計 2025 年發電,年供 10 億度綠電。在這其中,關鍵是背後數十位帶領施工團隊投入任務的海上健兒。

台電表示,東北季風是絕佳風場,因而對施工運維帶來挑戰,其中「風速」及「浪高」可說是2大魔王,造就每年僅有4至 10 月為期半年的黃金施工運維期,但例行運維、突發處理等工作,有時一刻也不能等,乘風破浪就必須成為日常。

海上風電工作不是坐豪華郵輪出遊,負責台電離岸風電工程管理的再生能源處海域風電廠經理徐文科說,在還沒有專業海事工作船的過渡時期,曾搭漁船、海釣船出海。

有別過往習慣在陸地作戰的台電「陸軍」,光坐船來回位於彰化芳苑外海的離岸一期所在點就要5小時航程,再有大風「加持」,一開始幾乎全船人員都因暈船到處嘔吐。

徐文科回憶,現在彷彿還聞得到瀰漫船艙的嘔吐物,甚至也曾因風雨交加身體瀕臨失溫狀態。

同時參與台電離岸一、二期工程的再生處技術專員洪倉閔說,近期出海主要針對風機的發電機、葉片旋翼系統及塔架等進行定檢保養工作,光要穿上身的安全帽鞋、防墜裝置、救生衣及隨身工具等裝備,即重達近 10 公斤。

除了負重,因海上天氣瞬息萬變,時常出航前風平浪靜,抵達時卻波濤洶湧,要在大風大浪順利上下風機平台也不是件容易事,動輒費時超過1小時,稍有不慎都可能墜落或被船撞到,而登塔後還有超過 60 公尺高的風機等著,洪倉閔曾一天工作爬了7座風機塔,甚至在平台上直擊落雷就打在身旁海面上。

台電指出, 2020 年疫情襲擊全球,連帶影響離岸一期工程,為加緊腳步,台電更首度從國外引進設有動態補償舷梯( Gangway )的施工船,讓人員即便在冬季惡劣海象情況下,仍可安全登上風機塔架。

身為台電第一位透過動態補償舷梯登上離岸風機塔架的員工蘇明鈺,即使過往曾有海軍經歷,回想當時仍大嘆驚險;他說,動態補償舷梯雖平穩,但若遇突來大浪,或時間稍有差池,生命可能就沒第2次機會。

洪倉閔說,出海施工有時一待就是半個月以上,即使下班休息只能回到船上,以海為家,更得調適高強度工作後與家人朋友分離的孤寂感和心理壓力。徐文科則說,疫情最嚴重時因管控船舶人員,人員曾數月受困船上,確實是一大考驗,但他樂觀以對,甚至把出海工作,當作疫情間的「偽出國」。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