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喝水有助排汗散熱,但喝什麼、怎麼喝藏學問。醫師建議,每 15 到 20 分鐘就該喝幾口水,含咖啡因、含糖飲料恐利尿應少喝,如小便顏色深、口渴或手背皮膚皺,都是缺水警訊。
連日高溫,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7 月 1 日至 25 日全台熱傷害就醫人次多達 595 人次,超越去年7月整個月的 423 人次。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在炎熱的環境中,一旦人體偵測到體溫變高,腦部的下視丘便會啟動體溫調節機制,指示皮膚擴張排汗來散熱,若體內水分不足恐無汗可排,影響散熱功能。
朱柏齡說,水分不足除了影響散熱,血液也會變濃稠而增加中風、心肌梗塞或腎栓塞風險;另外,皮膚擴張有賴血液的幫忙,許多年長或慢性病患者因血液循環不良,可能影響排汗功能,有大片燒傷的患者汗腺功能也較差,也會影響散熱。
他表示,要是身體產熱太快,汗水來不及幫忙散熱,或是體溫過高導致下視丘失去功能,都可能讓熱傷害悄悄上身,熱傷害就如溫水煮青蛙,從起初輕微的頭暈、噁心想吐,到後來會漸漸沒食慾、心跳呼吸加快、全身無力,在不知不覺間變嚴重,最後演變成中暑、暈倒。
天氣炎熱,冰涼的茶飲、咖啡及手搖飲是許多人的消暑首選,但朱柏齡提醒,含糖和咖啡因的飲料雖然含水,同時也會利尿,喝進去的水分可能大部分都從尿液中排掉,身體可能根本沒補到多少水。
戶外工作者經常會喝含酒精或含大量咖啡因的飲料提神,他提醒,含有酒精的飲料除了利尿,也會影響身體散熱;提神飲料則因含有大量咖啡因,短期喝太多可能增加心律不整風險,國外就曾發生年輕人因此暴斃的事件,務必特別注意。
炎炎夏日,許多民眾帶著孩子出遊踏青,也有不少政黨參選人頂著艷陽在外掃街拜票,出門在外究竟該如何適時補充水分。
朱柏齡分享,千萬別等到口渴才喝水,身處戶外最好每 15 至 20 分鐘就喝 200 至 300c .c的水,口渴代表身體早已缺水,如果發現小便顏色變黃、變深,也是重要缺水警訊。
民眾也可利用「捏皮試驗」測試身體是否缺水,他表示,一般而言,如果捏起手背的皮膚,應該一放手就會彈回,但如果放開後皮膚皺縮、彈不回去,代表身體已經嚴重脫水,務必儘快補充水分。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