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正因為是在乎環境永續的世代 所以我反對三接遷離公投

圖片來源:中央社

我出生於 1999 年,那時《京都議定書》剛頒布兩年,而前陣子 COP26 剛落幕。我不只從小聽「節能減碳救地球」長大,也切身感受全球暖化變得如此具體。因此,我相信追求環保、減碳、永續,是年輕世代共享的價值。

我家在竹科旁邊,我非常理解半導體產業之於臺灣的經濟成長、國際供應鏈的關鍵角色,而其高耗能的特性也為人詬病。最近幾年,全球 300 多間具影響力企業發起承諾朝向 100% 綠電使用的「RE100」倡議、蘋果公司更宣布將在 2030 年達成碳中和,都顯示綠能已開始成為企業生產時的重要考量。

這是人類試圖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求得平衡的過程。綠能將從環境議題,提升成經濟議題,市場也將大量產生對再生能源的需求。不過,檢視臺灣的綠能發展,雖然近年成長幅度大,但離 2025 年目標的 20% 仍有一段距離,因此如何衝高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成為當今能源轉型的最大挑戰。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正在格拉斯哥舉行,駐英國代表處在當地刊登吸睛廣告,凸顯台灣發展綠能產業、節能減碳,爭取各國支持將台灣納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圖片來源:中央社

臺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與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 2020 年於《能源與氣候變遷》期刊,發表臺灣第一份淨零路徑的研究,當中指出「臺灣若要加速削減燃煤,天然氣的需求將大幅增加」。甫上任的德國總理舒茲則強調:「我們需要大幅度增加再生能源,但也需仰賴燃氣,並興建新的燃氣電廠。」德國新任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也指出「天然氣只能是橋接能源,新建的燃氣電廠都要可混燒氫能」。

由此可知,不論是臺灣還是國際上重要國家,在能源轉型途徑中,要發展綠能、減少碳排,天然氣是相當重要的選項,而燃氣電廠也具備改建成「混燒氫能」的潛在發展性。

另一方面,改善「空污」與「南電北送」也是三接的重要任務。過去臺灣長期仰賴南電北送,加上燃煤發電效率差、空污嚴重,不只引發公平正義問題,也不利電網的穩定發展。位於桃園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不只有助於改善空污、減少碳排,也能同時讓電網均衡發展、促進供電穩定。

而在藻礁保育上,經過反覆修正後的三接最新方案不繼續浚挖、不破壞「大潭藻礁」G1 及 G2 區,與 2015 年前開發面積多達 232 公頃的舊方案相比,已縮小九成以上衝擊。

從年初公投成案後,可以看到政府持續與環保團體、專業者多方交涉,最新的再外推方案,筆者認為這是權衡各方價值的最折衷方案。也因為這樣,越來越多的環團,包括具代表性的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及數十位專家學者,先後表態願意接受再外推方案,不同意三接遷離公投。

我今年 22 歲,看著人類從《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走到 COP26。這段時間人類屢屢在環保與經濟間的抉擇焦慮,而經濟部曾文生次長提出的藻礁保育、供電穩定、空污治理「三張考卷」比喻,清楚說明了「權衡」才能解決問題,而非一味反對。

曾文生:說核四已完成測試可運轉是欺騙國人。
圖片來源:中央社

我非常期待臺灣能成為綠能大國,期待空污不再遮擋住冬天的暖陽,期待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不再是單選題。但要實現,就需要如期完工的三接,所以我不同三接遷離公投。

本文作者為饒辰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