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Will Lu,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今日的高雄巨蛋旁,如織的遊人們在繁華的街道上行走著,卻不見得會注意周圍有一條名為「新庄仔」的道路。「新庄」可能是個全台都有的菜市場地名,而這個幾乎已完全都市化的地方,似乎也很難發現什麼獨特的歷史地景。但當你拿出歷史地圖系統一比對,會發現這個「新庄」可是大有來頭──這個聚落的出現,跟高雄城市的近代發展史可是有很大的關聯。
「新庄」的誕生
在述說新庄仔的故事前,我們需要把鏡頭往地圖的西方略移動一點,直到面臨台灣海峽的灘頭前。自鄭軍於台灣南部屯兵以來,即留下如左營、右衝(今右昌)、援巢中(今燕巢)等今日我們仍朗朗上口的軍事相關地名。在重要聚落「左營」的西北方,有一處天然良港,名為「萬丹港」。百年來,漢人從此登陸、並持續移入與屯墾。這片潟湖海岸,逐漸出現了桃仔園、竹仔腳等世代從事漁業的漢人聚落。
時光飛逝,清末打狗港正式對外開港後,成為了台灣南部重要對外通商口岸。日本統治初期,縱貫線的開通、基礎設施的持續興建,更讓打狗港的地位扶搖直上;相較之下,位於北方的萬丹港卻因長年淤塞,港區地位大不如前、幾乎被人遺忘。
風水輪流轉,1930 年代後日本軍國主義興起,日本將台灣視為南方作戰的前進基地,高雄港更成為國土最南端的重要港口。1937 年,萬丹港這片尚未被開發的天然港灣被海軍注意到了,一座氣勢磅礡的軍港即將誕生。
開闢如此規模宏大的軍港,勢必得徵收不少民有地。萬丹港周圍的聚落,自然成為被驅趕的對象。港邊的數個聚落,連同舊城內部份村落,被遷移至左營城東南方、覆鼎金庄一片名為「十八狩」的農地之上。在搬遷之前,當局除發放補償金外,並透過左營農事組合先徵收土地、完成土地整平、道路等硬體規劃。
在一片阡陌之間,「新庄仔」這個富饒人工味的棋盤式移民村,就此誕生了。
有趣的是,桃仔園、廍後、舊城等聚落的民眾各在新庄仔內,涇渭分明地劃分出自己的生活區域;來自不同聚落的住民,也帶來各自的信仰中心,如廍後住民原祀玄天上帝,在聚落內興建北極殿、桃仔園居民主祀保生大帝,則蓋回了青雲宮,儼然復原當年的生活樣貌。
戰火過後:回不去的世外桃源
從漁村搬至內陸,最大的問題即是謀生習慣的改變。過去居民以漁撈、牽罟捕捉烏魚等方式維生,但搬移至內陸後,就面臨很大挑戰。不少村民仍試圖維持傳統生活方式,選擇繞過柴山山腳,至西子灣一帶繼續從事漁撈工作。太平洋戰爭的烽火終於過去,但緊接而來的是中華民國海軍接收左營軍港。軍事管制至今,住民再也無法回到當年的生活。
戰後初期,新庄仔地區的居民們開始從事草製品加工、製磚業等,後來更因為愛河流域的地理優勢,促使大量木業、合板工廠在此群聚出現。隨著 1970 年代北高雄都市計畫啟動,順著新庄仔聚落重新劃設的道路終於出現,原有的農田、工廠景觀逐漸轉化為現代化的商圈與高樓。
1999 年,清雲宮向國防部申請,欲重回軍港內的桃仔園海灘進行宗教儀式。國防部同意後,是年 12 月,居民終於再度回到熟悉的海灘進行繞境。睽違 60 多年重回故土,實為相當難得的佳話。
戰火遠去,但刻痕永遠存在
戰火總是無情的促成地表上萬物的變動。回顧台灣史:從荷西明鄭時期的堡壘,清代各地的刺竹城到磚城,日本時代的興建的各個飛行場、軍港、要塞,乃至二戰後期的美軍空襲下灼燒的地土……,除了讓地景劇烈改變外,同時也讓世居故土的人民,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下被迫流動,創造千千萬萬個讓我們至今仍無法忘懷的故事。
雖然時間會過去,人們傾向追求更好的經濟發展,那些軍事地景總會逐漸消失。但那些順應而生的城市刻紋,卻在你我生活中的每天行走的道路上,持續的存在著。唯有在你透過不同的視角重新觀察之時,才會在那不尋常的城市線條之處,看到過往戰亂時代的一點蛛絲馬跡。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