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quote quote=”美味適量的酒精催化令人快樂似神仙,然而不當飲酒卻會使人展露出原始衝動的一面。哲學家對酒的思考為何?”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我跟酒有過幾次不愉快的交手經驗──宿醉慘到你會對自己說「下不為例」。儘管如此,偶爾來一杯還是很讓我享受──當然,要節制。
無可否認,酒雖然容易取得,社會普遍也接受,但酒仍然是種危險的神經影響物質。酒會為本可避免的暴力提供助力,讓原本有理智的人變成笨蛋,而且還會造成長期健康問題─不只影響個人,對社會也是負擔。
我們都得承擔家庭、醫療體系與經濟的成本。一旦意識到這些成本,不時會有某些社會試圖禁止酒類的生產與消費。能發揮作用者寥寥無幾,甚至根本無法落實。一部分的原因或許在於,適量飲酒也能舒緩社交緊張、擴大眼界,這正是酒在各式各樣的娛樂用藥中始終大受歡迎的一個理由。酒也是「文化產物」(cultural artefact),想釀出好酒,可是需要超凡的工夫。天然原物料(例如水果、穀類與水)轉變為嶄新的產品,不僅教人醉,更能愉悅感官。
對酒批判最力的理由,通常是譴責酒精會讓人理智思考的能力退化,進而讓我們隔絕於「聖神」(宗教用語)或讓我們失去對卑賤本能的控制。
不過有些宗教卻把酒納入其儀式中─例如對基督徒來說,他們相信基督第一次行神蹟就是把水變成葡萄酒──其他宗教則擁抱理智的「鬆弛」,認為是深刻感受的契機。
問題 THE QUESTIONS
飲酒能不能有一定程度的節制,既讓人能體會到酒的益處,同時將代價減到最低,甚至完全消除?
明確來說:
- 飲酒的地方是否安全─地點安全,同伴都是有理智的人,時間也適當等等?
- 你是否已經喝到喝更多不會進一步助興,而是只會讓你難受的程度?
- 你喝醉是否會對他人帶來負面影響?他們在這種處境中是否有權不受你影響?你是否審慎對待他人的文化或宗教價值?
- 你有沒有備用方案──安全的交通、食物、借宿等等?
- 你有權為他人提供酒類嗎?在場有沒有小朋友?如果有的話,應該遵守哪些正式與非正式的「規矩」?
本文摘自《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日常倫理學的思辨與解答》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日常倫理學的思辨與解答” book_author=”Simon Longstaff” book_translator=” 馮奕達” book_publisher=”麥田 ” book_publish_date=”2019/11/28″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12/2019-12-052.44.18.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40523?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12″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92718.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