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會造成患者肢體動作無力或失調,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職能治療師徐秀雲今天表示,機械輔助治療將可改善上肢的動作表現,尤其是肩部、手肘與手腕的動作控制。
52 歲陳姓女子是服裝設計師, 1 年前因大腦出血導致右側肢體嚴重偏癱,復健後可獨立行走,右側上肢也能抬高到肩膀高度,但手肘和前臂無法動作,手指也僅能彎曲,沒法子主動伸直。
陳女後來接受感覺動作誘發訓練,加上機械輔助治療,目前右上肢已可抬高到耳朵高度,手肘可伸展,前臂也能做出 15 度至 20 度的旋轉,手部和手指雖仍欠缺自主控制能力,但陳女已能使用右側上肢協助日常生活的執行,還能出國旅遊及到菜市場買菜。
徐秀雲指出,成大醫院復健部今年 10 月已發表探討機械輔助設備對慢性中風患者上肢動作治療成效的期刊論文,這項研究納入 43 名中風時程超過半年的慢性中風患者,其中 22 人被隨機分派到機械輔助治療組。
分派到機械輔助治療組的中風者,經過為期 4 週、每週治療 3 次的療程中,每次接受 10 分鐘的感覺動作誘發訓練,及 40 分鐘的機械輔助治療,將可改善上肢的動作表現,尤其是肩部、手肘與手腕的動作控制。
徐秀雲表示,臨床上,中風後肢體無法自主動作的患者不在少數,約有 60% 至 70% 中風病患上肢存在輕度到重度的動作障礙,無力是造成病人失能的最主要原因,痙攣則會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和動作恢復。
高強度、高重複性的復健計畫,是最近被認定為提升中風患者上肢動作功能的最佳指南,運用機械輔助治療在神經復健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促進患側肢體的感覺動作整合,進而改善患者上肢無力的現象。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