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記者賴品瑀報導)已經爭議了 20 年的淡北道路開發案,25 日再次進行環評初審,由於台北市交通局在閉門討論中,提出擔憂將塞車從淡水轉移到北市等問題,此案雖獲專案小組建議通過,但需待完成與台北的協商後,才有望進入委員會確認通過。之前此案一度在大會因為投票平手而退回小組,但換了一批環評委員後,也許結果將有不同。
新北市府得知這樣的結論後,雖表示會即刻與北市展開協商,但也表達了不解為何北市在環評才表示還有資料沒有釐清。「我們一直有在跟他們討論阿。」主要需與北市協商的內容,為對關渡大橋、淡江大橋、延平北路、大度路等與北市相連的主要路口,提出分流規劃、管制、交通改善等規劃。
北市交通局科長楊靜婷表示,還有能一步到位的公共運輸計畫,與相關數據及與鄰近居民的溝通成果等,也是北市需要看到的資料。新北市緩頰說,相關的完整資料在附件都已經有了,也許正文回覆的不夠詳細,但是相信可以盡快向北市說明。
新北市政府強調淡北路廊不但是必要的通行道路,也是緊急救災所需,每月有高達 719 次緊急救護需求由於山坡地、鄰近河岸的限制,政府機關想了很多計畫,但公路總局 1996 年的台二路廊全線高架,但因會衝擊環境景觀遭環評駁回,2009 年的全線拓寬,也因考量拆遷量過大而遭立法院要求停止。目前的淡北道路計畫,全長 5.45 公里,自淡水區中正東路與淡金路交叉口起至台北市立德路口止。
此案因衝擊紅樹林生態、且可能根本無助交通的疑慮,雖在 2009 年通過環評,卻又因訴訟在 2014 年遭最高行政法院撤銷,2015 年新北市府重新提出環評,自願進二階嚴審,去年提出環評報告書後進入審查,兩次在環評大會無法做出決定,又退回專案小組,25 日已是第四次專案小組的初審。
新北市長侯友宜兩次親自參與大會,卻都沒有帶回想要的結果,上屆環評委員李克聰,多次直言此案只是把塞車從淡水轉移到台北市的北投罷了,根本無助解決塞車問題,王文誠更擔憂開路將加劇住商不動產的炒作。但這幾位當時明確表態不支持此案立場的環評委員,都沒有獲得續聘,8 月新任委員上任,是第一次處理淡北道路環評。
除了緊鄰紅樹林將造成的生態衝擊外,反對派的民眾更擔憂,淡北道路可能無助於交通改善,卻因河岸水泥化,使雨水更難排出,也可能讓鄰近區域承受更嚴重的淹水風險,危害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居民魏伯任指出,在淡海輕軌開通後,淡金中正東路口已經成為每有暴雨時的新淹水點,當初工程設計顯然完全沒有考慮沿線的排水問題。而淡北道路的排水設計未來恐怕也無法承受極端氣候下,可能有更大更急的暴雨,例如在 1K+940 處的洪峰流量為 14.24cms,但淡北道路的設計流量卻僅 2.07cms,他認為顯然會不足。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吳祥瑀表示,淡水市區現況已相當擁塞,根據新北市府自己的報告,淡北道路完工後將增加 75% 車流,會造成淡水市區擁塞問題更加嚴重,吳祥瑀更表示,根據駕駛人經驗及實際路況偵測,台2線瓶頸點在於竹圍站前,而非關渡大橋,竹圍路口的不良規劃才是瓶頸主因,因此不是市府說的興建淡北道路就能改善,反而是淡江大橋可直接銜接台61、台64、台65、國道1號,將比大度路、環河北路眾多號誌化路口更為快捷,淡江大橋分流效果還會比較好,卻遭嚴重低估。
吳祥瑀指出,竹圍路廊現況一人汽車高達 86%,才是壅塞的主因,應參考國外案例,刻正針對竹圍路廊之一人汽車加收擁擠費用,提高低乘載車輛之使用成本,方能完整評估淡北道路必要性。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也質疑,淡北道路及淡江大橋疏散率有諸多爭議,建議加入 eTag 數據作為評估參考,應該找出淡海新市鎮、竹圍路廊及關渡大橋上的 eTag 記錄來分析。
今次北市府再度對淡北道路可能影響台北端的部分發難,新北市表示,淡北道路通車後,將大幅移轉既有穿越性車流,未來台 2 線將可提供完善的人本空間,並釋放道路空間,以設置公車專用道;除了持續推動各項電子票證優惠措施,未來淡北道路開放公車通行可和台北市福國路延伸計畫形成快速路廊,為往來淡水、北投地區的穿越性需求,提供更便利直捷的公車路線,另為避免台北市端大度路壅塞,本計畫更納入中央北路號誌優化方案,以及重要路口(中央北路及立德路)之立體化工程,可減少 20% 以上路口停等時間,也運用智慧交控系統(CMS 可變標誌),因應即時路況發揮調節車流量功能。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