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記者邱家琳報導)許石是二戰後台灣重要作曲家,曾創作出〈安平追想曲〉與〈鑼聲若響〉等膾炙人口的歌謠,也收集整理散落在各地的民謠,並重新編曲灌錄唱片。今年適逢許石百歲冥誕,傳藝中心台灣音樂館舉辦紀念特展「民歌與流行的追想-夜半歌聲聽許石」,呈現他豐富的音樂人生,以及對台灣流行音樂的影響。
生於 1919 年的許石,出身台南,後留學日本,1946 年返台後,即以〈南都之夜〉聞名全台,成為當時最紅的歌曲。他不僅窮盡畢生之力收集民歌,委託許丙丁、呂訴上與鄭志峰等文人填詞後,再以流行歌曲的形式推廣,1950 年代起更設立中國唱片、女王唱片、大王唱片與太王唱片公司,將改編後的民歌灌錄為唱片,賦予傳統民歌新生,他曾說:「我有一個理想,是希望那些幾乎被大家遺忘了的台灣鄉土民謠,能夠重在台灣民眾的心胸中燃燒起來。」
「這也可以說是一條龍的形式建構音樂產業的生態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濟民表示,許石畢生還有幾件首創之舉,他是台灣第一位將音樂結合部落觀光的音樂人,與烏來清流園進行深度音樂表演合作。同時,許石也在推廣原住民音樂上不遺餘力,幫助他的學生朱豔華出版唱片,而朱是台灣第一位灌錄唱片的原住民歌手。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許石的生命歷程,本次紀念特展分為「故鄉臺南我的家」、「民歌採集聽風情」與「舞臺巡迴展魅力」三大主題,展示許石《台灣鄉土交響曲》原版唱片、樂譜手稿、唱片盤帶,還有他第一次出國配戴的太陽眼鏡,娓娓道出他跟妻子鄭淑華與好友楊三郎,以及顏華、林秀珠、長青、林峰明等學生之間的密切交流。
在眾多文物裡,又以《台灣鄉土交響曲》最為重要。策展人徐玫玲表示,原版唱片目前僅剩一張,2013 年她首次聽到這張唱片時,內心非常訝異,《台灣鄉土交響曲》共分為四個樂章,包含閩南調、客家調、白字戲與原住民曲調,竟然有一位在學術上很少提及到的人,從 1964 年起採集台灣那麼多民謠,而且以西方管弦樂團編制,加上台灣傳統樂器,合寫了中西合併的編制,這也引發她的研究興趣。
「很感謝這次特展,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父親。」許石的兒子許朝欽感性說道,在父親的樂譜裡,還夾雜了非常多小記,紀錄了許多心路歷程,這讓他發覺父親對台灣音樂的喜愛,超越他自己的生命與家庭,他相信許石不只是屬於許家人的,許石的音樂更是屬於大家的。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