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李中志,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尋求連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中國議題上再創話題,然而出手的既不是柯粉也不是柯黑,而是中國官媒與主掌時代力量北市議員選舉總兵符的林昶佐立委。
先是 15 日中國央視以近兩分半的時間報導柯文哲的選情「人氣遙遙領先」,引發熱議後更肆無忌憚,加碼直接炒作柯文哲與宋楚瑜結盟直攻 2020 大位的可能,這等規格連馬英九都不可得,搞得柯文哲既愛又怕。台灣這邊,林昶佐 16 日臉書發文,呼籲不要對柯文哲無效抹紅。獨派對柯文哲的怨念已深,傳統綠營與時力的摩擦也累積了不少火氣,發文後獨派一片噓聲,儘管之後林昶佐多次澄清,重申反對柯文哲「兩岸一家親」的立場,也在第二次發文中提出檢驗柯市府與中國關係的視角,但滅火的效果顯然有限。
在不少獨派眼裡,柯文哲被視為國民黨式微後中國挑選的新代理人,央視兩次非比尋常的報導就是最新證據。另一方面,據信時代力量與柯文哲的支持者高度重疊,兩者的曖昧關係一直被質疑,獨派與時代力量彼此的不信任感非一日之寒。在重重的疑慮之下,中國與林昶佐幾乎同步大動作「挺柯」或許時間點只是巧合,但兩邊放出的訊息讓獨派產生無限焦慮,這兩股不被信任的力量與柯文哲合作似乎已不再是空穴來風。然而一邊是對台灣有併吞野心的中國,一邊則是自我定位為反中的年輕政黨,兩股對立的力量同時加持柯文哲,顯得十分矛盾。
持平而論,對林昶佐有一定了解的人對這兩則臉書發文的內容不至於感到意外,時代力量與柯文哲在兩岸議題上的區隔也不算模糊。林昶佐做為一個獨派政黨的重要黨員,這兩則貼文並無妥協獨派立場的跡象。若不以陰謀論看,他應不是只為了替時力議員尋找母雞的政治權謀,他有更長遠的焦慮,他極想知道為何年輕人支持柯文哲?「兩岸一家親」之後獨派對柯文哲的撻伐毫不放鬆,有時更勝於對國民黨統派,然而正如林昶佐在發文中的問號,為何「過去打中國國民黨可以打到它咳血的招,現在都變成對空揮拳」?如果柯文哲真的是中國挑選的代理人,他如何把自己從國民黨的統派形象中分離出來,而且得到新世代天然獨的支持?
林昶佐認為,獨派需要一套新的語言與年輕人溝通,不能因溝通上的挫折而誤以為太陽花退潮後年輕人又變回統派。在這樣的理路下,林昶佐把「兩岸一家親」與「九二共識」切割開來,在直播中又把柯文哲與王炳忠、侯漢廷切割開來。但筆者以為,認定柯文哲沒有承認「九二共識」確實過於寬容,他不只一次說出「九二共識」是兩岸的基礎;然而舉王、侯兩人為例又過於極端,畢竟統派與叛國不能類比。除此之外,天然獨世代的確不可能支持「九二共識」與王侯之流,切割的目的性十足,可是柯迷與統派這樣的區隔是否只是幻想?「兩岸一家親」的解讀從來不止於柯文哲自認的一句場面話,它是比「九二共識」更為退步的宗族主義,也極可能是柯文哲潛意識裡對國族認同的基礎。對柯文哲的立場寬容,是否會實質傷害了獨派的立場?柯迷與統派的區隔真能大到包容宗族主義的「兩岸一家親」嗎?
以上這許多問號,筆者都有直接了當的答案,但顯然不是林昶佐的確信。困境來自一個假設:這些支持柯 P 的年輕人大部分屬於天然獨。這個假設是否成立需要政治學家更仔細的分析,但我們時常陷入想當然耳的陷阱:天然獨支持柯文哲,天然獨不可能支持統派,故得證柯文哲不是統派。這樣的論證有意義嗎?筆者的質疑不是非要貼柯文哲統派的標籤不可,而是認為以尚未驗證的假設為前提,尋找為什麼天然獨世代能夠支持柯文哲而不牴觸台獨信仰的解釋,不管得到什麼結論,都不具意義。
然而柯文哲的磁石效果確實讓所有的人驚慌,錯亂的邏輯不時在解釋柯文哲現象的論述中出現。例如時力議員候選人黃郁芬指出,年輕世代對柯文哲的高支持度,是因為民進黨無法實踐年輕世代關心的婚姻平權與勞動權益,因此柯文哲成為年輕選民的期待。但有平權與勞動權益意識的年輕人,怎麼會跑去支持性別與勞動議題保守到不行的柯文哲而有所期待呢?是黃郁芬搞錯,還是年輕世代搞錯?我不相信這麼多年輕人會同時搞錯,這些支持者豈不清楚柯文哲的想法?我們為何不去接受一個簡單的事實:柯文哲的支持者要不本來就贊同柯文哲的保守,要不根本不關心這些反柯者自認為重要的議題?
統獨問題也是一樣,支持柯文哲的年輕人真的是天然獨嗎?我們一廂情願希望他們是,因為如果是,那麼剩下的問題只是獨派的時代感不足,獨派只要變變裝、抱抱貓,甚或只要學習柯文哲,就是學習如何讓年輕人喜歡台獨。是這樣嗎?如果是,那獨派豈不是要感謝柯文哲,因為他填補了傳統獨派的不足,幫獨派抓住了年輕人?這顯然是錯亂的。不管是獨派將柯文哲抹紅為統派,還是林昶佐虛心想學柯迷的台獨語言,共同的目標都是讓年輕獨派歸正,但用英文的說法,這是「bark up the wrong tree」。也許我們不願承認的是另一個簡單的事實:柯文哲的支持者裡根本沒有年輕獨派,支持者要不就是贊同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要不就是根本不關心統獨議題,就算有人以「天然獨」自居,那只是一個沒有國族內涵的世代標籤。
如果上述的分析是對的,柯迷裡本來就沒有年輕獨派,那麼在選舉策略上,戳破他在統獨議題上的兩面手法只是多此一舉,因為柯迷不但早就知道,還認為這是加分。要戳破的是他零零落落的市政成績,是他與現代市政治理脫節的現場秀,而更長遠的工程則是文化的根本改變。諷刺的是,改變也是柯文哲響亮的口號,但他的改變不是要從傳統邁向現代化,而是緬懷黃金歲月,而是認為台灣民主化後的政客辜負先人。因此他要的改變是與民主化逆向而行,召喚舊價值,呼應「儒家主義」與所謂的「亞洲價值」。只要看看柯文哲的典範說,他的中心價值在哪不言可喻,他的光榮城市與認同卡上的所謂 16 條進步價值,與當年蔣介石的新生活運動與《青年 12 守則》何異?蔣介石有何進步之處?何況論洗腦的精緻程度,柯文哲恐怕還差了一大截。
不幸的是,儒教下的年輕人當然吃這套,當代年輕人不是特例,柯文哲無厘頭搞怪與教條式的道德口號正是過去救國團魯啦啦的翻版。獨派的責任不是從柯文哲的身上學習如何吸引年輕人,另創一救國團活動隊,拉拉小手,叫叫學姐就能成功。任何國家的獨立之路都是以血淚鋪成的,台獨的語言本來就應該嚴肅與沉重。民主化後台派基本上在沒有付出代價的情況下享受了超過 20 年一路攀升的台灣人認同,然而那也不是免費午餐,那是民主前輩預付的代價,讓台灣認同在 2014 來到高峰,但除非找到新的元素,之後將進入停滯期。獨派的責任是深化台獨論述,但深化不代表激化,而是重新創造台獨的感動與語言,改變支持柯文哲對統獨無感的年輕人、超越藍綠卻為紅作嫁的年輕人、雙重認同的年輕人,甚至是統派的年輕人。這是開源,不是節流攔阻獨派青年支持柯文哲的問題。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