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思想坦克》我看第一市場改建爭議

圖片來源:楊儒門

本文作者為楊儒門,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我曾應柯市長之邀,擔任台北農產公司董事,以我第一線理解北農及一市營運經驗,跟各位分享我對於一市改建的看法。目前大台北地區有 4 個果菜批發市場,分別是台北的一市(在萬華)、二市(在濱江),新北的三市(在三重),和新成立的板橋市場。

1974 年設立至今的一市,無論是到貨量跟銷售額都是四個市場的最高,因為量多,品項多而好,也是承銷人(販ㄚ腳)最多的一個市場。但一市 40 年前設計的每天最大到貨量是 600 噸,現在已經達到平均每天 1600 噸,遠遠超過原規劃的最大吞吐量。而建築物從 1974 到現在 2018 年已經超過 44 年,多次修補後,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改建」因此形成ㄧ個重要的議題。

先來一市場看看,再評論吧

這幾年,我只要晚上有時間,都會去一市走走,想多了解現在的果菜批發和市場需求。除了自己去之外,也會帶朋友、記者或有興趣的人去參觀一市。參觀一市的行程,半夜十二點就要到一市集合。從菜車下貨、理貨員理貨編號、拍賣員裁價、農藥檢驗,到三點十分大宗蔬菜開始拍賣,四點水果拍賣,一路看到五、六點才結束。行程相當精實,但這就是果菜市場的日常。

我跟人約看一市場,如果遲到 5 分鐘以上就不等了,也不聯絡,因為要大家晚上不睡覺,來逛市場到早上 5 點多,多數的人沒有辦法。比例常是 10 個約好的人,有 2 ─ 5 個不會到。所以一般人對拍賣市場不了解是正常的,但連拍賣市場都沒來過,也不了解,就在評論,那就是一件很無聊的事。

如果你雨天來逛過一市,你才會知道,為什麼要改建。一個負責大台北果菜批發最重要的市場,也是全台果菜市場批發價格的指標,雨天卻會漏水,地面凹凸不平。設施之老舊,四十年的冷藏庫鋼筋裸露、場地狹小、陰暗潮濕,走進去不驚呆的人,應該是少數,所以一市場要改建,是勢在必然的。

漁市改建會變蚊子館,用地應給一市場整體規劃

目前一市場是採原地改建,就會有中繼市場的問題。中繼市場最重要的就是維持營運穩定,而且不可以離原市場太遠,因為市場一遷移,遷一髮動全身,周遭相關業者也要跟著動。
圖片來源:楊儒門

目前一市場是採原地改建,就會有中繼市場的問題。中繼市場最重要的就是維持營運穩定,而且不可以離原市場太遠,因為市場一遷移,遷一髮動全身,周遭相關業者也要跟著動。所以目前市府採用以漁市場作一市的中繼市場,是比之前討論去堤外中繼還實際。

但我更認為,應該把漁市場用地都撥給第一果菜市場作整體改建。台北漁市目前每天交易量只有 80 多噸,大多是預約交易,講白一點,誰會在台北漁市買魚,量大的不是自己有船、有漁塭,就是去漁港買,去基隆崁仔頂魚市買,誰會來台北漁市買?現在一直有人提到要把台北漁市改建規劃進來,就我了解目前漁市改建規劃要蓋 8 層樓,除了當蚊子館外,誰會去?除非給三井(上引水產)經營,我就相信有人會來。如果只有上引水產經營才有人,那要不要乾脆台北漁市搬走,用地併入第一果菜市場,讓一市場有較寬廣的基地作整體規劃。只留冷凍庫給需要的盤商去租借就好,不要再浪費錢和地,去蓋蚊子館。

從福岡市場看台北一市改建

至於一市改建該朝什麼方向,北農吳音寧總經理參考福岡青果市場提了修正建議,我認為福岡市場的規劃確實可參考,但一市的位置條件比福岡差太多,會受到很多限制。我 2016 年曾經參訪剛啟用的福岡市場,他們規劃的滿載容納量是 40 萬噸,一天交易量 1000 噸左右,吞吐量大概是目前一市的三分之二。

但福岡市場是設在填海造陸的工業區,總面積達到 14 公頃,佔地相當廣闊,甚至有自己的碼頭,可以作出口。而且已經做到全棧板運輸,也作到全場溫控,除了長時間存放的冷藏庫外,作預約交易或拍賣等快速轉運的暫存區也已經是 5 度或 15 度的全溫控場地。交易方式與台灣不同,福果公司直接媒合產地跟承銷商的預約交易佔比達九成,現場公開拍賣只佔一成,並且是採樣品拍賣,成交後承銷商再至低溫暫存區取貨。

福岡市場是完整的物流園區,除了交易場地之外,交易額較大的承銷人,還可在園區內承租營業所,甚至合資自建冷藏庫,買貨後就直接在旁邊自家的營業所跟倉庫做分裝分送。但福岡市場的面積是完整的 14 公頃,是現有一市基地面積的將近三倍,最大胃容量 40 萬噸,卻只有一市場每年 60 萬噸的三分之二,位置條件是天差地別。但市府已經決定一市要現地改建,吳總經理提的修正建議也只能在既有條件限制下,想辦法把福岡合適的元素複製過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一市改建該問第一線從業人員意見

在改建時,最應該問的是供應商(農友、農會、產銷班、合作社、青果社、進口商等)需要什麼?承銷人(盤商、大盤、採購、代採、代拍代喊、零售商、攤販等)要的是什麼?貨運物流從業人員(南來北往,把蔬菜、水果、根莖…運到市場,捆工下貨堆疊)需要什麼?拖工(把承銷人買的菜,拖到指定地點或車輛)他們的需求是什麼?現場工作的北農人員(理貨、裁價、檢驗、拍賣…)他們的需求是什麼?零批場業者(水果、蔬菜攤商)要不要增加熟食區?再來就是現代的拍賣市場,要不要規劃參觀路線或貓道?

簡單講,就是每天一市裡裡外外工作的 5000 多人,他們負責分流大台北果菜需求的供應,一市改建是不是該問問他們?畢竟現在出來講話,出意見的人,多數一輩子也不會進入果菜市場,就算買菜也不會,意見這麼多是在幹嘛?結果使用的人沒有參與權,設計、監造、施工都是天馬行空來的,難怪台灣到處都是蚊子館,根本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附屬設施設置要務實

談到附屬設施,大家可以去市場裡問問,看大家要不要禮堂?餐廳?卡拉 OK?儘管隨便去問,看大家需要的是拍賣場、冷藏庫,還是這些一年用不了幾次的幽靈設施。倒是辦公室是門面,可以大一點,不然來參訪的農民和客人要坐哪?還有外界很少知道的駐在員辦公室,駐在員是農會跟合作社派駐市場的人員,要幫產地即時了解拍賣現場的狀況與需求,還有處理突發狀況。,他們也很辛苦,空間給好一點,寬一點,大家都人生父母養的。

還有大家在吵的停車場,規劃停車場跟每天最大交易量是相關連的,而不是越多越好。大家知道現在這個四十年的老市場,有多少停車位?只有 100 多個!你沒有看錯,100 多個!那為什麼現在蔬果交易量常到每天 2000 噸上下,為什麼還是可以交易完成,雖然卡卡的,還是亂中有序?那是因為堤外有 2300 多個停車位,難道改建後,堤外就會變公園?取消所有停車格?有可能嗎?大家不要太天真,要實際一點!

多點實際、多就事論事

面對一市改建的爭議,大家應該想想,北農跟一市場,都是國家的、人民的,具有公眾性,關乎大台北地區民眾的蔬果需求,同時也是全台農友產銷重要的一環。在討論時,多點實際,就事論事,而不要只會罵,自己也不曉得在罵什麼?再爭,也不是為了爭取人民的福利,百姓的幸福,農友的未來,格局就小了!

多問,多看,多了解,才有助事情的解決!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