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今天表示,兒童接種 COVID-19 疫苗的利大於弊,應加速提升疫苗覆蓋率,並透過 NPI (戴口罩等非藥物介入措施)及精準快篩達到兒童健康照護。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舉行 COVID-19 ( 2019 冠狀病毒疾病)防疫科學線上直播,提出 Omicron 重症減害科學預測。
陳秀熙指出,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先前累積確診通報率皆超過6%,疫情上升原因包括很多高感染宿主(含未施打疫苗及社交活動高者)、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未達免疫保護力飽和點、施打疫苗者因免疫逃脫而產生感染,但近期流行曲線已開始下降。
觀察各年齡層,陳秀熙提到,目前台灣平均感染率6.9%, 65 歲以上長者及小於 12 歲兒童感染率分別接近5%、9%,而 75 歲以上長者累積的中症、重症發生率最高;若以 COVID-19 疫苗狀態進行區分,可看出施打基礎劑及追加劑疫苗,皆可有效下降長者的中重症及死亡發生率。
陳秀熙表示,台灣中症數在5月中後微幅上升,重症近一週則大幅提升,主因是醫療量能緊縮造成間接重症死亡:若精準使用抗病毒藥物效益達 90 %,可避免將量能投注在偵測 Omicron 無症狀或輕症個案,改善醫療量能緊縮問題達 70 %,進而減少直接及間接重症死亡,達到重症減害目標。
12 歲以下兒童部分,陳秀熙指出,近兩週中重症發生率或死亡率上升快,主要是由於兒童腦炎個案;觀察過去兒童5大死因排名,其中流感和肺炎都和病毒感染有關,也可能和腦炎有直接相關。
要達到兒童健康照護,陳秀熙認為,須仰賴兒童 NPI (戴口罩等非藥物介入措施)及精準快篩,以目前科學證據來看,兒童接種疫苗的利大於弊,應加速提升兒童疫苗覆蓋率,流感疫苗施打覆蓋率也應一併提升,急重症醫療量能調度及小兒其他共病常規照護也很重要。
陳秀熙建議,要達到重症減害與維持新常態生活,可藉由精準快篩找出高病毒個案,並對 65 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職員、兒童、未打疫苗及弱勢族群使用抗病毒藥物及追加劑施打,減少中重症或死亡,同時藉由症狀監測及即時快篩達到基層社區監測,減少要照顧中重症的醫療院所,讓醫療量能恢復正常。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