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傳出立陶宛「重返」中國海關系統,今天有業界消息指出,立陶宛輸中貨物依然無法正常清關,且自中國進口貨物也受影響,北京持續「以經逼政」。
另一方面,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 LRT )等媒體近日報導,立陶宛生產的部分種類穀物已獲准進入台灣,其他需要另外申請許可的農牧產品預計很快也能出口台灣。
立陶宛農業部國際事務與出口行銷部門主管凡庫斯( Antanas Venckus )告訴波羅的海通訊社( BNS ),台灣方面數個月前表示有興趣引進相關產品;為回應立陶宛對台灣的善意,各項核可程序的執行時間也縮短。農業部一名發言人指出,立陶宛正推動豬肉、牛肉等禽畜產品及更多乳製品輸往台灣,預計明年就可看見成果。
台灣對立陶宛開放市場,但立陶宛持續遭遇來自中國的壓力。
立陶宛產業聯合會主席楊努列維丘斯( Vidmantas Janulevi č ius )今天告訴立陶宛新聞網站 15 min ,在中國海關系統確實可查到立陶宛這個國家,但清關依然有問題,原因包括無法通過審核並取得許可。
他說,昨天有企業在中國「闖關」成功,因此才有他與外界分享的「好消息」;但如今情況再度惡化,立陶宛恐面臨大批貨物退運。
中方宣稱立方描述的情況屬於「技術問題」。對於北京否認外界「以經逼政」等指控,且至今尚未公開針對立陶宛對中貿易頒布限縮性的政策指引或規範,楊努列維丘斯分析,中方意在規避世界貿易組織( WTO )、歐盟執委會等機關的反制措施。
他指出,現在中國輸往立陶宛的貨物也面臨無法順利通關啟運的難題,至少有 10 家企業回報類似的情況。為避免貨物產地是立陶宛帶來營運風險,楊努列維丘斯認為,企業恐考慮將生產基地外移。
立陶宛中國貿易協會( LCTA )執行長拉德維拉維丘斯( Rokas Radvilavi č ius )指出,雖未經官方指示,中國企業目前確實傾向緊縮對立陶宛的業務,銀行等機構也「建議」業界這麼做。
他提到,至少從 12 月初開始,中國部分銀行就暫停對立陶宛的匯款業務,受影響的企業被迫緊急在外國銀行開設新帳戶。他研判,將有越來越多企業在立陶宛境外設立分支以避險。
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 Gabrielius Landsbergis )6日致函歐盟執委會,要求採取「強烈行動」、向中國明確傳達基於政治動機的經濟脅迫將不被容忍。
藍斯柏吉斯昨天告訴立陶宛媒體,目前關於中國海關系統的消息紊亂,不排除這是中方刻意製造的局面、讓外界難以下定論,因此他已敦促歐盟查明情況。
對於立陶宛政府是否可能受北京脅迫及國內輿論壓力影響,在對台政策妥協,立陶宛智庫「東歐研究中心」( EESC )政策分析師、中國事務專家白瑞格( Raigirdas Boruta )向中央社分析,「機率非常低」。
他指出,在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掛牌成立前,各界也猜測政府可能為了避免與中國的對抗態勢進一步升高,將重新檢視對台政策。然而,代表處最後不僅成立,更在名稱中保留「台灣」,顯示政府立場堅定。至於立陶宛在台灣設立經貿代表處的計畫,研判也不會受立中關係影響,「半途而廢十分不智」。
對於中國對立陶宛採取外交降級等一連串報復措施,澳洲國立大學中華全球研究中心( CIW )研究員宋文笛向中央社分析,北京其實理解允許台灣代表處設立等立方對台作為並不違背「一中政策」,但陷入兩難。
他指出,北京既不能讓其他歐洲國家跟進立陶宛「挺台」,又擔心極限施壓對付小國只是給歐美送上更多反擊的子彈。騎虎難下之餘,只好嘗試各種相對具彈性的戰術,誘使立陶宛知難而退:就算只是退一點點,中方也能宣告得勝。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