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再生能源研發技術有新突破。台大、台科大、東海大學組成的跨校研究團隊發現,在太陽能轉化為氫能的技術中,加入厚度僅頭髮直徑 1 / 10 萬的石墨烯,轉換效能比現有技術高 20 %。
氫能是目前世界各國致力發展的再生能源,由於氫能電池運作後僅產生水,不會排放任何廢氣,因此極具潛力。不過,發展氫能最大的困境在於需要使用大量電力,成本可觀,因此如何有效轉換並且降低生產成本成為科學家關注的關鍵重點。
台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陳俊維,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黃炳照與東海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王迪彥所組成的「新世代能源研究團隊」,在科技部的計劃支持之下,研發出以超薄的原子層材料石墨烯與矽基材料結合的新型光電化學製氫技術,可有效協助太陽光產生乾淨氫能,轉換效能比現有技術高 20 %,研究成果日前登上國際期刊。
陳俊維出席記者會說明研究成果時指出,這項研究的原理是利用會吸收太陽光的矽材,增加吸收太陽能的效率,在把這些能量用於分解水,製造出乾淨的氫能。過去有研究發現,矽在電解液中處於不穩定的情形,轉換效率因此不彰,但在這次的研究發現,在矽的表面上鋪上一層厚度僅頭髮直徑 1 / 10 萬的原子層材料石墨烯,由於具有抗酸鹼的特性,將有助於維持矽的穩定性,大幅增加轉換效率。
至於未來的應用與產業化,陳俊維坦言還需一段時間。他說明,利用太陽能製氫的成本遠高於傳統電力的成本,不過隨著科技進步、再生能源被廣泛應用,再生能源的成本可望越來越低,至於這項技術什麼時候能夠正式上路,仍需看技術發展的情形,目前無法預測。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