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綠能流言終結專欄》<揭密陳立誠大騙局>不懂產業3:離岸風電創造就業成本貴桑桑?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不同產業價值不同 是要怎麼比?

能源專家「不懂產業」系列,今天要說的是離岸風電的就業。陳先生在書中批評說,離岸風電吸引 1 兆元投資,可創造 2 萬個工作機會,「換句話說創造每個工作的成本高於 5,000 萬元,服務業創造每個工作機會成本只要 50 萬元。」看到這段話實在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也顯示出陳先生「不懂產業、只為抹黑」的別有用心。

產業別不同 直接比較沒有實益

產業有分類,一般來說分為三級,第一級產業為農林漁牧業,第二級是工業,服務業歸在第三級,縱使各經濟體因發展程度、比較利益所以三級產業的比重不同,但各式產業都支撐了一個社會運作。各個產業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和貢獻有所不同,成本結構和產值貢獻也不同,直接比較實在沒有什麼意義。舉例來說,製造業有廠房、設備的費用,服務業以人事支出為主,豈能一概而論?況且就服務業裡又分成休閒服務、醫療服務、資通訊服務、金融服務……等,不同服務業對人力資本要求不一,導致成本又不同,陳先生的言論正自曝其短–不懂產業!

以台灣的半導體業來說,替我國創造的高附加價值是無庸置疑的。台積電在南科興建 5 奈米晶圓 18 廠,投資額新台幣 5,000 多億元,預計可增加 4,000 個就業機會,依陳先生的邏輯計算,科技業創造一個就業機會成本豈不是要 1.25 億?

2萬個工作保守估計 製造業附加產值高

過去綠能補給站跟大家分享過,業界常引用的歐洲風能協會(European Wind Energy Association)2009 年報告中,統計風電(未區分陸域或離岸,但離岸風電的就業稍高)設置每 MW可創造 15.1 個工作機會,以及後續運維的就業機會。2025 年 5.7GW 的目標,政府喊出 2 萬個就業機會,以數字來看約是 3.6 人/MW,相較於報告統計數字,算是相當穩健保守,而且風電產業的就業人數中,製造業共佔了將近 60%(風機製造 37% + 零組件製造 22%),搭配產業在地化的推動,在製造業方面應可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附加產值也更高。

風電創造就業人數。
圖片來源:Wind at Work, EWEA(2009)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重量也重質

過去的文章也提過,2025 年 5.7GW 的目標,重點不在是否確實創造了 2 萬個就業機會,一個不少,而是在能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產業,還有就業人數「數量」增加之外,促進「品質」的改變。廠商投入離岸風電產業,所帶來的影響可不只單一產業,更可應用到其他面向。例如離岸風機水下基礎生產需要高技術含量的銲接,當銲工取得認證後,形同產業升級,把施工品質提升,商機也不侷限在風電產業。

數字不一定會說話,有時候只是一些胡言亂語,隨意兜兩個數字來比較,恐怕是沒有意義的討論居多,奉勸專家,說謊還是先打草稿比較好。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