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腸病毒已奪2命 13年來最大疫情

圖片來源:中央社

腸病毒伊科病毒 11 型今年至今造成 4 名新生兒重症,其中 2 人死亡,是自 2005 年以來最大疫情。專家呼籲,新生兒染腸病毒較易重症,應減少不必要探訪,醫護和家長應注意身體狀況。

根據統計,國內上週(6 月 3 日至 6 月 9 日)腸病毒就診人次超過流行閾值(1.1 萬人次)已進入流行期;另新增 2 例新生兒(出生未滿月)感染伊科病毒 11 型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 1 名女嬰出生 4 天就發病,並在發病後第三天過世。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下午在疫情週報時表示,今年腸病毒疫情比較特別,1 歲至 5 歲幼童的腸病毒疫情剛進入流行期,就診人次沒有特別高;但伊科病毒 11 型在 5 月開始升溫,且明顯影響到新生兒,已引起流行,今年至今已有 4 例伊科病毒 11 型重症且有 2 人死亡。

羅一鈞表示,過去台灣僅在 2005 年時有新生兒的腸病毒流行,當時全年有 27 名新生兒感染克沙奇 B 型重症,其中 3 人死亡,今年是暌違 13 年後的新生兒腸病毒疫情流行,家長、醫護應該特別注意。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表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可能會比較嚴重是因體內還沒有腸病毒的抗體,加上新生兒若感染病毒,也比較容易出現肝炎、腦炎、多重器官衰竭問題。

嬰幼兒的腸病毒感染源包含經由產前、生產過程經陰道的母子垂直感染及出生後因人際接觸感染。

羅一鈞表示,若新生兒在出生後一週內腸病毒發病,推測較可能是經由母體傳染,尤其孕婦若在生產日前 14 天內感染腸病毒,體內還來不及產生足夠的抗體給嬰孩,可能對孩子造成較大的傷害。

若孕婦確定感染腸病毒,除告知醫護,應盡量安胎到至少 14 天,胎兒自然就會得到母親體內的抗體,避免出生後發病。

此外,因成人感染腸病毒可能沒有症狀,羅一鈞說,新生兒出生滿 1 週後發病的腸病毒,就有較高可能是因親友探訪、醫護接觸而傳染。家有新生兒的家庭應勤洗手、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探訪,醫護也要特別注意防護。

羅一鈞也說,伊科病毒導致的腸病毒多數仍是輕症,出現重症者約 5% 至 10%,從 2003 年至今,累計有 7 名伊科病毒 11 型重症,其中 4 例死亡,可見重症致死率高,約有 5 成。但若不論型別,新生兒重症的致死率也有 2 成到 5 成,比一般幼兒高很多。

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舉行專家會議,並成立應變小組,要求設置有嬰兒床或病床的 177 家醫院及 245 家產後護理機構(坐月子中心)應落實訪客管理及相關衛生要求,並在半個月內進行查核,違規的醫院或業者可依法開罰,甚至勒令停業。

伊科病毒 11 型跟一般腸病毒都是以糞口、飛沫、接觸傳染,傳染力高,且各年齡層都會感染,新生兒容易出現重症。伊科病毒 11 型的症狀表現包含發燒、活動力下降跟腦膜炎,若重症,恐致新生兒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