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不是因為沮喪才累,而是因為累才沮喪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StockSnap

[bs-quote quote=”人會出現負面思考、拖延症、失眠、精神不濟……不是因為你意志力薄弱,也不是你不努力或精神疾病,而是因為身體的「生化狀態失衡」了!”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我跟數百萬人一樣,剛開始都是輕微症狀,馬上就覺得沒什麼,只不過是工作過度、心理軟弱或熬夜趕最後期限所致。過去我贊同「做就對了」的人生觀,未充分意識到後果。

靈魂有意願,身體卻虛弱無力,那麼靈魂要從事的任務,身體就無法實踐。我的靈魂不僅是做好萬全準備,也有意願,更有能力。這十五年來,我讀過的心靈勵志書、參與過的研討會、鑽研過的激勵型策略不計其數,儘管如此,還是發現自己掌握的資訊非常不完整。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Pexels

我們在別人的教導之下,會以為心理狀態是成功的第一關鍵要素;除非你是菁英運動員,除非你經歷顯而易見的嚴重生理症狀,否則生物化學這項要素根本沒聽過。然而,就算是輕微的生化問題,也會妨礙你達到目標。

如果人要有思考能力,要能在工作上、人生上享有競爭力,那麼策略規劃、心態、意志力就是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只要具備這三大要素,就能上場競爭。不過,良好的生化狀態可以提升耐力、毅力,進而加快成功的速度。

我們往往自然而然以為自己在生化狀態上相當於東尼.羅賓斯(文末註釋 1)、理查.布蘭森(文末註釋 2)、達賴喇嘛等頂尖人士。然而,他們當中有些人會積極處理自己的生化狀態;有些人則是具備本書探討的部分要素,走了好運,生化狀態天生不易受壓力、腦霧和悲傷的影響,因此有利清除一路上的障礙,順利邁向成功。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此處不是在說他們並未經歷這類苦痛,只是他們的苦痛是在可控制的程度。也不是在說他們不努力工作,只是他們在生物化學層面很健康,奠定穩固的根基,各種能力從而蓬勃發展,所以才看起來沒那麼努力。

我們會仿效他們的策略。我們會想知道他們何時起床、吃哪些東西、怎麼思考、有什麼核心信念和閱讀習慣,可是我們絲毫未曾想過,每個人在生物化學層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處理食物、想法和情緒的方法各不相同,這背後有無數的影響因素,而我們在追求個人成功時,卻忽視那些因素,唯有目標是減重時才有了例外。

誰都能像超級成功人士應用同樣的心理準則,但若嚴重缺乏維生素 D、Omega-3、維生素 C、維生素 B12、多巴胺、血清素,甚至是睪固酮(男女皆是如此),就會經歷輕微至嚴重不等的腦霧、疲勞、嗜睡、焦慮、壓力和憂鬱,這些症狀全都會嚴重阻礙你持續集中精神及達到目標的能力。好比把植物種到有毒的土壤裡,一廂情願希望其成長茁壯,那麼無論再怎麼跟植物說任何事都可能發生,植物還是會死掉!

把植物種到有毒的土壤裡,一廂情願希望其成長茁壯,那麼無論再怎麼跟植物說任何事都可能發生,植物還是會死掉!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rawpixel

如果忽視生化狀態,別人教我們應用的心理準則的效果也會打折扣。隱而不顯的因素阻礙我們,看不見的手抓住我們,不讓我們跨越終點線。而少了這類資訊,為提高生產力及達到巔峰表現而擬定的策略,就變得不完整又成效低落。

我們並未意識到自己的生化狀態失衡,反而對目標加諸負面情緒,判定目標本身太困難或高不可攀。結果,我們落入自我挫敗的想法中,比如:「我太累了。」「我沒時間做這個。」「有什麼意義?」「我覺得難以負荷。」「我壓力很大。」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也許我們應該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假如不只研究高成就者、最有創意的人士和左右局勢的大富翁的習慣,還納入他們的醫療資料,包含血清素濃度、多巴胺濃度、微生物體的組成,編纂成資料庫,然後將他們的資料跟經常放棄、找藉口、負面情緒更強烈的人進行比較,會有什麼結果?
  •  生物化學結果不佳,會影響他們跨越終點線的能力嗎?生物化學濃度會影響高成就者克服挫敗、跨越終點線的能力嗎?懂得這些生物程序的話,就能確切理解成功人士何以出現特定行為,而非只看他們的心理態度和教養嗎?
  •  如果多巴胺和血清素的濃度低落,人的行為會隨之改變嗎?
  •  成功、有自信的人士會因營養不良導致身心失去活力嗎?
  •  如果我們能在他們遭遇重大挫敗時,觀察其體內的生化濃度,會有什麼發現?
  •  在他們遭遇重大的生理與情緒挫敗時,檢視人生中的其他層面,會有什麼發現?他們當時吃了什麼?他們的行為是怎麼改變的?不只看他們的態度,身體上還有發生什麼情況?
  •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PublicDomainPictures

長期的「戰或逃」反應導致慢性壓力

失敗不只是多巴胺濃度低所致,問題也出在控管「戰或逃」反應。壓力很大時,人體的體神經系統會引發「戰或逃」反應。人體會切換到高速檔,活力資源要麼是用在擊退威脅,要麼是逃離敵人。

「戰或逃」反應會釋出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這兩種荷爾蒙會觸發一連串的體內作用,例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和四肢血管擴張等,從而致使消化系統增加血流裡的葡萄糖濃度,以因應緊急狀況。緊急狀況結束後,一切就都恢復正常(文末註釋 3)。然而,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好一段時間,慢性壓力就會導致一些問題發生,例如認知障礙、情緒不穩和生理疾病等。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TomaszProszek

情緒上的症狀有煩躁、心情起伏不定、覺得難以負荷、無法放鬆、自卑、覺得不中用、憂鬱、孤立。生理上的症狀有頭痛、沒活力、胃不舒服、肌肉緊繃、胸痛、失眠、感冒和感染疾病、沒欲望、緊張、打顫或吞嚥困難。壓力也會引發認知症狀,例如思緒飛躍、健忘、組織力紊亂、無法集中精神、腦霧、判斷力不佳、悲觀和經常擔憂。(文末註釋 4)

在兩千名受訪者中,竟有七一%表示自己有過很大的壓力,而且有個現象頗有意思,壓力會導致嘴饞,尤其想吃糖和精緻加工食品。消化這類食物會釋出血清素這個神經傳導物質,帶來一陣陣冷靜和放鬆的感覺,暫時重獲專注力,直到血清素濃度逐漸降低。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有過腦霧、覺得難以負荷、擔憂、悲傷的受訪者中,五七%至六五%也有嘴饞症狀。

血清素濃度低下就會嗜食碳水化合物,這是因為消化食物期間,會釋出血清素這種「愉快感」化學物質。結果,負面回饋迴路促使人們食用過量碳水化合物,讓自己心情變好。所以承受莫大壓力的人經常出現嘴饞症狀。(文末註釋 5)而要連結到我們無法成功的原因,就要看日常會造成影響的兩大因素。我們嘴饞或有壓力時,就會觸發「戰或逃」反應,帶走前額葉皮質的血液。前額葉皮質負責控制各種執行機能,例如協調、衝動控制、情緒反應、性格、專注力、組織力、複雜規劃和安排並列資訊的先後次序等複雜行為。(文末註釋 6)於是以下的惡性循環就此產生:血糖降低,導致嘴饞度增加,然後皮質醇往上衝,對衝動、注意力、情緒反應的控制能力因此受限。我們吃進甜食或高度精緻碳水化合物後,血糖增加,之後血糖會突然下降,導致腦霧、無法集中精神、失去動機和達不到目標。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jarmoluk

大人會限制兒童的糖分攝取量,設法避免兒童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但一涉及自身的心理安適感,卻覺得這沒什麼。就算一堆公司推出的眾多產品含有大量的糖、蔗糖素、精緻碳水化合物、咖啡因、防腐劑,從而導致人們清楚思考的能力受影響,但只要產品標有「健康」二字,我們也就上當了。

血糖下降或承受很大的壓力,大腦就會切換到求生模式,讓人願意冒更大的風險,原始腦就進入高速運轉狀態。這樣的改變會導致性格、心情和身分認同一整天起伏不定,可能早上動機很高,到了下午就寧願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畢竟那天的心理能力都已經耗盡。

在這種原始狀態下,大腦的主要目的就是維持生命,而非讓人持續集中精神在達成目標上。在維生所需的關鍵機能量表上,達標這件事甚至得不到分數。在這種狀態下,亦即在自保模式下,人體會預設專注於維持現狀,不理會其他事情。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geralt

問題就在於人們多半無法關掉自保模式,或者說,就算關掉了,很快就會再度出現,從而致使情緒起伏不定,有如坐雲霄飛車,也無法準時完成原先的計畫。

自保模式有多容易再度出現,就要看我們如何學會處理可能出現的威脅,當中的要素非常多,例如教養、基因、荷爾蒙(像是血清素、多巴胺等)的濃度等。血清素或多巴胺的濃度低落,挫敗感就很容易處理不好,你就較有可能具有反應式的體內環境,而非回應式的。

今日的生活方式每天都有一堆壓力因素連番轟炸我們,原本看似無關緊要的某處,開始有一顆顆石頭滾下山坡。壓力因素列舉如下:對不健康的食物起了反應、過敏、壞消息、失眠、汙染、有敵意的同事、經濟壓力、太多咖啡因、關係衝突、家庭問題、持續不斷的壓力或街上某個人的厭惡表情。壓力開始加快速度,結果造成其他問題出現。這情況發生得很緩慢,我們起初並未留意到。

到了那時候,就算拚命要在壓力滾過來以前逃開,也是無濟於事,畢竟認知機能已失去作用,就像在關了燈的房裡找鑰匙。

要找到開關,就必須改變身分和燃油來源,讓精神和身心同時重新開機,就算只是一下子也好。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Alexas_Fotos

註釋

  1. Tony Robbins:美國作家、頂尖演說家、激勵大師,也是成功導師。
  2. Richard Branson:英國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時常有驚人之舉,憑著大膽不設限的眼光,讓集團成功橫跨許多領域蓬勃發展。
  3. “Stress Effects on the Bod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ww.apa.org/helpcenter/stress-body.aspx.
  4. “Stress Symptoms,” WebMD, July 11, 2017, www.webmd.com/balance/stress-management/stress-symptoms-effects_of-stress-on-the-body#2.
  5. R.J. Wurtman, “Brain serotonin, carbohydrate-craving, obesity and depression,” November 3, 1995, www.ncbi.nlm.nih.gov/pubmed/8697046.
  6. “Prefrontal Cortex,” GoodTherapy.org, www.goodtherapy.org/blog/psychpedia/prefrontal-cortex.

本文摘自《學矽谷人做身體駭客,保持體能巔峰:90天科學飲食、體能計畫,讓腦力、體力、心智發揮100%》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學矽谷人做身體駭客,保持體能巔峰:90天科學飲食、體能計畫,讓腦力、體力、心智發揮100%” book_author=”Ben Angel” book_translator=”姚怡平” book_publisher=”采實文化” book_publish_date=”2019/06/27″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9/14420.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25573?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9″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79301.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