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體制內視角看六四 吳國光梳理80年代改革歷程

圖片來源:中央社

1986 年秋天, 30 歲的「人民日報」編輯吳國光收到通知,將被借調到「中國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辦公室」,這是中國黨內負責籌劃政治改革的單位。

中國的 1980 年代,是屬於改革的年代,不僅經濟改革方興未艾,黨內也開始興起對政治改革的討論。

回想當年,吳國光說,歷經了 10 年文革,中國社會都體認到毛時代的政治體制,對個人基本權利的危害;同時,共產黨為了重新取得社會支持,也稍稍放開了輿論控制,這才創造出政治改革的契機。

但吳國光也注意到,黨內高層重新掌權後,對政治改革的態度日益消極;保守派也屢屢抓住改革過程中的矛盾,大做文章。

1986 年底,安徽的大學生為了爭取符合民主原則的人大代表選舉而發起學潮,並迅速蔓延到江蘇、上海和北京等地。儘管官方很快平息學潮,但黨內保守派直指時任總書記的胡耀邦放任「資產階級自由化」,須負起最大責任。 1987 年初,胡耀邦黯然下台。

「當時的氣氛很壓抑,我們之前研討的東西,都受到很大的壓力」,吳國光說。對胡耀邦的批判,也波及到接班的趙紫陽,當時中央宣傳部官員曾說:「只批了說自由化的(胡耀邦),還沒批幹自由化的(趙紫陽)。」

一時之間風聲鶴唳,哪怕是改革兩個字都不敢提,更不用說政治改革這個燙手山芋了。

直到 1987 年 5 月,在鄧小平的首肯下,趙紫陽發表了一篇「五一三講話」。參與起草講稿的吳國光說,演講中大談「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取得的成績,看似讚揚、實際上是要就此喊停,讓大家重新把眼光聚焦到政治改革上。

在鄧小平的支持下, 1987 年 10 月,趙紫陽順利在 1987 年 10 月的「十三大」上接任中國總書記,意氣風發地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政治改革立下基石。

但吳國光也觀察到鄧趙兩人逐漸出現分歧。首先,表現在對政治改革的理解。他回憶,當初「十三大」政治改革草稿完成後,先送給鄧小平過目,而鄧留下一句饒富深意的評語:「政治改革不能遷就民主化思潮,不能搞三權分立。你們也沒有說要搞三權分立,但是不是也搞了一點三權分立?」

吳國光認為,鄧小平所提的政治改革,聚焦在限制官僚干預,保障經濟效率;但趙紫陽的想法,更多是在保障個人權利和推動有競爭的選舉上。

其次,兩人對經濟改革的步驟也有分歧。 1988 年,在鄧小平幾度催促下,趙紫陽才開始進行價格改革,卻馬上在當年夏天引發搶購潮,也讓改革顯得進退維谷。

「其實當年黨內已經有人在醞釀『倒趙』了」,吳國光說,「只是兩人的分歧還不到破裂程度,加上鄧小平一時之間也沒有合適人選,才擋下這次逼宮」。

吳國光本人也在 1988 年也萌生退意,「十三大」後,他看到政治改革走得步履維艱。吳國光說,當年學生和知識份子要求的是言論自由與民主,但遇上鄧小平和黨內官僚的抵抗,趙紫陽的政治改革只能轉趨低調。

他指出,當時社會對政治改革的期盼,遠超過體制內實際可做的,「改革既得不到黨內權力集團的支持,也得不到社會大眾的理解」;同時,改革開放 10 年所衍生的腐敗、貧富分化問題,也逐漸發酵。

在感受到待在體制內能做的事有限,吳國光興起了出國念書的念頭。 1989 年 2 月,吳國光獲得哈佛大學尼曼獎學金赴美進修。

兩個月後,受知識份子愛戴的胡耀邦過世了,學生湧上天安門廣場悼念,揭開了八九學運的序幕,而鄧小平和趙紫陽兩人的關係,也出現了無法彌補的裂痕。

隨著學運情勢逐漸升溫,鄧小平透過「人民日報」在當年 4 月 26 日發表的社論,將運動定位成「動亂」,讓學生群情激憤。

緊接著,出訪回國的趙紫陽卻在接見亞洲銀行理事,和五四運動紀念會上的兩次講話,強調透過協商對話,以民主方式解決問題。

吳國光說:「誰都知道是鄧小平讓胡耀邦下台的,你趙紫陽現在要給胡耀邦平反,那我鄧小平怎麼辦?」

他認為,在處理學運上,鄧趙兩人顯然是兩條平行線,趙紫陽想的是以對話和平收場,鄧小平感受到的卻是來自群眾的威脅。吳國光說,鄧小平心中最深的恐懼,是自己會不會如同當年的史達林(Joseph Stalin)一樣,被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給「轉型正義」了。

兩人的分歧越演越烈,也間接導致學運以悲劇收場。 1989 年 6 月 4 日凌晨,八九學運以血腥屠殺告終。曾經的長官和同事紛紛落難,或是流亡海外,吳國光也就此離開政界;但他的目光,卻不曾離開過中國。

1995 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後,吳國光先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現在是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政治系與歷史系講座教授。多年來,中國的政治轉型和政治經濟學,始終是他的核心關懷。

人所處的位置,影響他理解世界的視角。當年在體制內的工作經驗,讓吳國光得以獨特視角分析風起雲湧的 1980 年代;然而,「黨內改革派」的標籤也如影隨形地烙印在他身上。

今年 5 月,吳國光在台北舉行的六四 30 週年研討會上,提出當年趙紫陽下台,是鄧小平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的看法。這個說法卻不被在場多位學運參與者接受,甚至有人奚落他是「當年的改革派,還懷抱當年的改革情懷」。

對此,吳國光說自己從未否定學運的重要性,但現實應是多線條、多面向且多層次的。他也強調,整個 1980 年代,是共產黨和社會對改革共識逐漸破裂的過程。正是這個原因,他投注了大量心力來還原這段被官方掩蓋,卻影響當代中國甚鉅的歷史。

不了解中國的 1980 年代,就無法了解六四。 30 年前,剛屆而立之年的吳國光被理想驅動,加入體制內改革; 30 年後,已逾耳順之年的他,仍不斷回首爬梳當年的改革歷程。在這個意義上,即便身處異鄉多年,吳國光卻從未真正離開中國過。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