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全台每 10 名老人就有 1 人罹患肌少症,增加跌倒致死風險。台大醫院針對 60 名肌少症老人進行重量訓練, 12 週過後肌肉量大增 5 %,顯然持之以恆的運動,是維持健康的良藥 。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 2018 年 3 月底全台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比達 14.05 %,代表每 7 人就有 1 人是老人,宣告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如何維持老人家的健康、避免失能,成為政府重要課題。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表示,過去復健科醫師收治對象以神經疾病、中風、脊髓、腦傷、截肢等容易衰弱的患者為主,但他觀察發現,愈來愈多老人家和這些患者出現共同症狀,走幾步就氣喘吁吁、坐下去就站不起來,重點就在於「肌少症」。
韓德生說,早從上個世紀就有專家提出肌少症的概念,直到近年才漸漸受到醫界重視,他解釋,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量少的症狀,全台 65 歲以上老人平均每 10 人就有 1 人有肌少問題。
他表示,肌少症患者由於肌肉流失,患者行走時可能增加跌倒風險,嚴重一點可能連站起來都須他人幫助,患者經常合併有骨質疏鬆、關節方面的問題,一不小心跌倒就骨折、臥床,肌肉流失更快,陷入惡性循環;過去研究也顯示,比起沒有肌少症的老人,有嚴重肌少症老人的喪命率高出 1 倍以上。
為了瞭解運動對於老人家幫助多大,效果可以維持多久,韓德生從每年參加 65 歲以上老人健檢的 1500 人當中,找出 60 名有肌少、衰弱問題的老人家,展開為期 24 週的運動研究。
受試者平均年齡約 75 歲,其中男性 23 %、女性 77 %,體格中等,研究團隊將 60 名受試者分為 2 組,第一組先進行為期 12 週長輩常見的傳統運動,像是打太極拳、散步、跳舞等等的活動;第二組則是進行每週 2 次的重量訓練,包括踢腿、蹬腿、彎腿等訓練下肢肌肉。
12 週過後,第一組的體脂肪、肌肉量有增有減,沒有明顯差異;第二組則有明顯進步,體脂率下降約 35 %、肌肉量增約 5 %、骨骼量也明顯增加。
接著改由第一組展開為期 12 週重訓,第二組則是進行傳統運動。到了第 24 週,第一組體脂、肌肉量、骨骼量也有明顯增加,但第二組幾乎退步到訓練前的身體狀態。
韓德生說,研究結果顯示,持續重訓確實有助肌少症長輩增加肌肉量和肌力,是最好的運動治療,可是一旦停止運動,肌肉量也會快速流失,先前所有努力恐付諸流水。
他強調,運動過後人體會分泌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就像天然的複方藥物,有助抑制肌肉萎縮,並且分泌可促進血管新生、控制血糖以及腦神經再生的物質,因此運動不只能增肌減脂,也能讓身體更年輕、思緒更清晰,可惜這種蛋白質半衰期僅 6 到 8 小時, 2 、 3 天後就會全部消失。
韓德生呼籲,運動習慣最好從年輕時培養起,但即便是沒有運動習慣的老人家,只要持續運動,不僅能讓自己健康,避免跌倒、骨質疏鬆及臥床風險,也能減少就醫次數,減輕家人及社會負擔。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