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個國家的領袖齊聚北京出席 25 日到 27 日第 2 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外媒整理相關數字,說明北京提出一帶一路 6 年後目前進度;另有經濟諮詢機構與智庫彙整相關研究。
● 37 國領袖會出席論壇
相較 2017 年首屆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第 2 屆與會的外國領袖又增加 8 人,使這次與會的外國領導人達 37 位,包括奧地利與葡萄牙 2 位歐盟成員國的領袖。隨著新加坡與泰國這次也加入,全體東協十國領袖有望在北京聚首。
據全球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表示,上屆與會而本屆缺席者為波蘭、西班牙、斯里蘭卡、斐濟、土耳其與阿根廷,但這些國家缺席並非是為了一帶一路與北京鬧翻,而可能是地緣政治因素,像土耳其與中國因維吾爾人政策齟齬,波蘭則是 1 月以間諜罪逮捕 2 名華為雇員。
● 7 國不悅
至少 7 個國家暫停、縮減、終止參與一帶一路計畫,或在國內招致反彈。本月稍早,中國才與馬來西亞達成協議,恢復大馬的東岸鐵路計畫,但成本大幅削減。馬來西亞早先在 1 月時以財政赤字無法降低為由,停止這項計畫。
為化解相關疑慮,北京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管控一帶一路計畫,包括宣傳更為低調、對國有企業有更明確的規定、不准到處打著一帶一路的旗號及建立海外審計和反貪機制。
● 簽署 173 份合作文件
據中國官方新華社報導,到今年 4 月 18 日為止,中國已與 125 個國家、 29 個國際組織簽署 173 份合作文件。
今年 3 月,義大利成為第一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 7 )成員;英國、瑞士、奧地利、法國、西班牙與澳洲,則為可能會與中國簽署某種形式文件的已開發國家,但沒有為一帶一路政治背書。
● 中國對外投資達 900 億美元
根據中方一場官方新聞記者會發布的資料, 2013 到 2018 年間,中國的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 900 億美元,年均增長 5.2 %;沿線國家對中國直接投資也超過 400 億美元。
● 債務陷阱並非中國戰略
牛津分析公司(Oxford Analytica)認為,儘管遇到阻力,一帶一路計畫仍會持續取得進展,計畫成功之餘雖也引起國際反彈,但令當事國難以支撐的大規模與潛在債務負擔,是肇因於不良借貸決定,而非特定戰略。
牛津分析公司認為,馬來西亞成功壓低東岸鐵路計畫的價格可能讓其他國家效尤;部分參與國在選舉時會激烈辯論一帶一路,一旦政權轉移相關計畫將面臨不確定等,皆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會面臨的衝擊。
● 28 國央行的看法
國際金融論壇(IFF)在「 2019 中國報告」(The IFF China Report 2019 )一篇專文,調查 28 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發現,這些央行視一帶一路為全球化一大推手,預期一帶一路能帶來可觀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到目前為止,「主要國家」的政治干預對一帶一路的影響有限,但不排除日後出現變化。
這項調查收到 28 個參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央行回覆,當中 54 % 為歐洲國家、 15 % 為亞洲國家,除中東與大洋洲國家有回覆外,也首度有非洲國家回覆。所有回覆國家中,有 43 %是已開發國家, 25 % 為新興市場經濟體。
調查的主要發現包括:全體受訪央行都視一帶一路為促進全球化的重要舉措、超過半數受訪央行預期今後 5 年的 GDP 將可成長一到兩個百分點、並無一帶一路計畫受到與美中貿易戰有關的政治壓力影響。
此外, 75 % 的受訪央行表示,發生與一帶一路有關債務問題的國家只限於不到 5 個。 86 % 的受訪央行表示,與一帶一路有關的債務規模低於其他外債,另有約 8 成的受訪央行認為,國內的一帶一路債務在可承受範圍內。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