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青團日前計劃動員 1000 萬人次青年下鄉「振興農村」,引發強烈爭議。但 2018 年中以來,不斷官員提出類似主張,理由與中國經濟疲軟下,解決就業問題及振興農村有關。
在已知資訊裡, 2018 年 7 月,北京大學中國共產黨委常務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于鴻君,就以「建議國家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為題發表文章說,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能體現「突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
于鴻君直指,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 2018 年全國共有 860 萬大學畢業生,以及 2000 多萬失業農民工同時等待就業。
但同年全中國新增的城鎮就業崗位,只有 900 萬個。若大學生不能充分就業,不僅是家庭的重大損失,也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更會影響社會正常運行。
他在文章建議,選招 200 萬名大學生到農村擔任教師、醫護人員、農業技術員、公共服務人員和「村官」;也可從事農業產業化企業工作。每人並同時聯繫一戶村民幫助脫貧致富,期限 2 年,期滿可返回城市「重新參加畢業分配」。
這篇文章當時曾引發議論,也被視為中國「走回頭路」的舉動之一。事後,于鴻君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他個人不同意文革時期上山下鄉運動「毀了一代人」的觀點。
他還聲稱,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及「國家、民族發展的大格局中來看」,上山下鄉運動是十分有益,利大於弊的。
繼于鴻君之後,今年 1 月,前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之子、 現任浙江省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峰,在浙江省委機關刊物「今日浙江」發表文章,呼籲引導工商資本、鄉賢、新青年「上山下鄉」,促進鄉村二次開發,實現鄉村「蝶變振興」。
胡海峰的文章,雖然沒有引發太大注意,但因他的特殊身分,仍然引起一定程度的聯想與揣測。
然而,共青團計劃動員 1000 萬人次青年下鄉「振興農村」的消息曝光後,再對照于鴻君、胡海峰的文章,外界不禁聯想,這個令中國中老年人心頭為之一震的主張,是否已有長久的脈絡可尋。
此脈絡出現在 2018 年中共中央理論刊物「求是」雜誌文章裡,內容提到,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在下放陝西梁家河 7 年的知青歲月,是他「與民同甘共苦、辛勤勞作、捨生忘死、開拓創造的過程」,也是他「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的過程」。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