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舊稱牛罵頭、豐原本是葫蘆墩、霧峰原叫阿罩霧……各地大小地名有很多不同來歷,都是反映先民的生活痕跡。
地名的背後,反映著先人生活的遺跡,本期要來探討台中的地名。
南島先民的地名
在外族尚未移入台灣之前,原本遍居全島的先民均屬南島民族。西部平地上居住的,則屬於南島民族中的平埔族系統。而今天台中市轄區內原本住的平埔族,更可細分成道卡斯族、巴宰(拍宰)族、貓霧栜族、巴布拉(拍瀑拉)族,以及少數的洪雅族。
道卡斯族
大甲地名即源自道卡斯族的音譯,早期還分「大甲西社」及「大甲東社」(大甲東社在今外埔)。
巴布拉(拍瀑拉)族
清水舊稱牛罵頭,是巴布拉(拍瀑拉)族的牛罵社名音譯,後因村庄聚落形成於牛罵社社頭入口處,故稱之「牛罵頭」; 沙鹿以前寫為「沙轆」是巴布拉族沙轆社的譯音,是「勇士」之意。1722(康熙 61) 年巡台御史黃叔璥北巡至此而南返,所以也曾稱為「迴馬社」;大肚名稱也源自「大肚肚露社」社名,也屬於巴布拉族。今台中龍井以前有水裡社,亦是。
巴宰 (拍宰族) 族
豐原舊稱葫蘆墩,源自巴宰海族葫蘆墩社社名音譯,意指附近觀音山的松柏樹林(另一說詳後)。另外今豐原的朴子里,曾經為巴宰海族的朴仔籬社所在地,後來該社遷到今新社(新社仔),新社因此得名(清代中葉以前,樸仔離社群在今豐原、東勢、神岡、新社、石岡等區境內,即大安、大甲兩溪南北,擴及大肚溪北岸);今天神岡,以前為巴宰族大聚落岸里社所在地。另外有麻薯社(即岸裡舊社)在后里附近(清代中葉以前,「岸裡九社」大致分布於神岡、豐原、后里等地區內);潭子區內有巴宰族的阿里史社;大雅原為巴宰族岸裡社群之阿河巴(壩)荒埔,原意為「荒補草地」。
貓霧栜
今台中南屯境內早期有貓霧栜社;霧峰舊稱阿罩霧,是貓霧栜族阿罩霧社社名之音譯。漢人開墾至此後初作「貓羅新莊」,後改為「阿罩霧」;烏日的地名有一說亦是貓霧栜族之譯音。
洪雅族
大里舊名大里杙,大里的地名為洪雅族的譯音。地處大肚溪支流大里溪流經地,船隻利用該地沿岸邊設於岸邊的「杙樁」固定船身,故合稱大里杙。
以上今昔地名可以看到台中地區早期遍佈平埔先民遺跡。如果在細查內部小地名,更可以發現與平埔族關係密切,試舉以烏日為例,本區有不少地名採用平埔族語的譯音,例如:「頂朥月胥」在今三和里、「下朥月胥」在榮泉里、「番仔園」位於東園里、「阿密哩」為光明里、「喀哩」聚落屬於今日的南里里、北里里。都是平埔痕跡。
生業工作產生的地名
東勢在清代稱匠寮或枋寮(板寮)意思是木匠的工寮,古時樵夫木匠出入此地砍木製材,搭寮工作或休息,因此而得名。1770 (乾隆 35)年以來,粵人財力雄厚者如劉啟東,帶領匠人百餘名來此從事伐木,逐漸形成匠寮庄。
地表景觀的地名
太平舊稱「鳥松頭」(鳥榕頭、鳥銃頭)大約在19世紀初,建莊地入山口福德祠旁有一棵大鳥松樹(榕樹之一種),因此得名。
梧棲舊稱五汊,因位於牛罵頭溪口小型三角洲上,五個扇狀分流水汊處。梧棲又稱鰲西,因位於鰲峰山之西(即今清水牛罵頭山),因此得名。
豐原舊稱葫蘆墩,除前述說法,另有一說境內有屯腳、屯頭、屯身三小丘,形狀像葫蘆而得名。
烏日,曾稱為「凹入」,除了前述源自平埔族之說,另有一說,因境內為貓羅溪、烏溪、草湖溪、旱溪等溪匯入大肚溪的地方,地勢呈現凹入的情勢,故有此稱。清代時期又出現「湖日」、「烏日」,即以「凹入」之諧音字為地名。
大安在明末稱之為「海翁窟港」(海翁即鯨魚),因港灣一帶時有鯨魚。大安曾另有一稱勞施港(螺絲港)譬喻船隻之出入航道迂迴繞轉兩沙嘴之狀,像螺殼上的迴旋紋 。「勞施」與「螺絲」音接近,1764(乾隆 29)年《續修台灣府志》即載有「勞施港」。
龍井原稱龍目井源自本鄉斷層湧泉「龍目井」,龍目井位於大肚台地西麓斷層線上,因地下水源豐富而形成湧泉,是本區早期拓墾重要的灌溉水源,郁永河《裨海紀遊》中記述:「龍目井,…旁有兩石,狀若龍目,故名。」
東勢曾稱東勢角客籍人士稱為「東勢角」,因本鎮位於台中盆地東側,客家語中的勢角即表示某一方向的角落。
石岡在清領時期稱為石崗(硿)仔由於上坑溪和下坑溪在本地南方匯流,河流出谷口形似陶缸(硿)而得名。潭子在清領時期稱為潭仔墘,因為創建聚落於柳川上游凹岸侵蝕坡的深水岸邊而得名。
后里曾稱內埔,由於在外埔鄉之「內」東側之荒「埔」地,故又稱內埔。
反映族群關係與土地開發
後里,早期村「里」聚落創建於平埔族巴宰族麻薯社之背後,故稱「後里」。 「後」與「后」同音同意。
太平,原屬於洪雅族的居住範圍,在清乾隆年間,就有漢人來此開墾, 開墾初期,與洪雅族常發生衝突,漢人在剛建立村莊時,就冀以太平之願望,故命名為「太平」。
外埔,原為道卡斯族大甲東社所在地,後來漢人由西(近海外口)向東開墾至此,相對於內埔(今后里鄉)之外的埔地而得名。
新社,即因大甲東社受到客家人移民勢力逼近,遂於 19 世紀中葉逐漸向東遷移至今天新社一帶建立新聚落而得名。
神崗因為本地最初的移民大多來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的「神崗社」,故稱此地為「神岡」。又因「新廣」與「神岡」閩南音近似,所以在清領時期曾經稱為新廣。
外來政權的優越感
1731(清雍正 9)年底﹐中部的原住民平埔族爆發了一場抗官民變﹐大甲西社與沙轆社﹑樸子籬、、水裡社、岸里社…等中部平埔族約兩千多人﹐圍攻彰化縣治﹐掀起一場清代平埔族最大規模的抗官事件。事件後﹐清朝政府改大甲西社為德化社﹐牛罵頭社為感恩社﹐沙轆社為遷善社…。
日治時代大改地名
1920(大正 9)年,日本殖民政府城地方行政改制,全島大改地名。例如台中地區的地名更改如下:大里杙減化為大里;阿罩霧改為霧峰;太平改為大平;牛罵頭改名清水;沙轆改為沙鹿;東勢角簡化為東勢 ;新廣再改為神岡;潭仔墘簡化為潭子;龍目井改稱龍井;葫蘆墩改稱豐原(取自日本天皇詔書「豐葦原之瑞穗國」字句)。
戰後出現的地名
大平再恢復為太平。
和平清代至日治時期,列為不設街庄界的外番地。直到戰後改稱為「和平鄉」,乃是以四維八德中之「和平」為鄉名;后里原稱內埔,因與屏東縣內埔鄉同名,於1955(民國 44)年 10 月 10 日改回后里至今。
地名雅化或吉祥語
梧棲曾稱五汊,1891(光緒 17)年,地方文人以古文「鳳為吉祥之鳥,非梧桐不棲」,將五汊近音雅化為「梧棲」。
大安,曾被稱為海翁窟港,1871(同治 10)年《淡水廳誌》即稱大安港。可能為求船運平安而取平安吉祥的意涵。
大雅在清代曾稱壩雅,漢人進墾後,初以平埔族人原有「阿河巴」而命名為壩雅或埧雅。一說法是原來壩仔的「仔」字經雅化成「雅」字,即為壩雅的由來(另一說是客家語把未開墾的大塊埔地叫做大壩雅)。
台中各地大小地名還有很多不同來歷,反映先民的生活痕跡。篇幅所限,就留給台中居民就近追尋玩味。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以地名認識台灣” book_author=”李筱峰” book_publisher=”遠景” book_publish_date=”2017/12/27″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7/12/getImage-1.jpeg” book_link=”http://www.vistaread.com/book.php?id=1897″ book_link_text=”遠景文學網購書” ext_link_1=”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5173″ ext_link_text_1=”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2=”http://m.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6608404″ ext_link_text_2=”三民網路書店購書” ext_link_3=”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834924″ ext_link_text_3=”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