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主導推動的國際產學聯盟今天舉辦產學國際論壇,邀請英、美、以色列等國際產學技轉專家分享產學合作創新趨勢,協助台灣產學研以更具效益方式,進行前瞻科技合作與技轉。
科技部次長許有進表示,科技部去年推動國際產學聯盟(CLORIA)計畫,截至今年 10 月底,已有 18 個產學聯盟合作學校,吸引 275 家國內外企業簽訂加盟,涵蓋所有前瞻科技與技術,包含人工智慧、工業 4.0、半導體材料等,會員費收入超過新台幣 9400 萬元,促成產學合作與技轉逾 5.5 億元。
許有進說,科技部已推動半導體射月計畫,預計從今年起到 2021 年,每年將投入 10 億元、總計 40 億元,預計培育上千名跨領域高階研發人才。針對今天論壇,他希望藉由國內外產學實務專家分享創新趨勢,交流推動經驗,進一步翻轉台灣產學合作方向,提出創新推動作法。
受邀出席的英國倫敦帝國創新公司管理主任葛瑞夫(Brian Grave)表示,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成立憲章中,首要目標就是推動產學合作,也因此有非常完善的產學合作推動機制,其 Imperial Innovations 自 2006 年上市以來,引資金額超過 2 億 600 萬英鎊,衍生超過 45 家新創企業,技術商業化能力極高,也讓帝國理工成為世界排名前 10 的頂尖大學之一。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技轉公司 Yissum 執行長丹尼爾里(Yaron Daniely)表示,Yissum 於 54 年前成立,可說是全球第一個由大學設立的技術移轉公司。他認為,隨著社會需求與價值的改變,產學合作的模式也應有所改變,因此除了由上而下(Top Down)的方式,將學校教授研究成果運用在產業界外,也應由下而上(Bottom up),讓學生、教職員都能接觸到創業的概念。
他表示,此時政府須扮演關鍵角色,建立良好的創業生態系與基礎環境;台灣政府透過國際產學聯盟計畫,創造業界與校園的接觸機會,就是一個成功的做法。
美國大學技轉經理人協會前會長謝佛森(James A. Severson)表示,過去曾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華盛頓大學從事技轉服務工作,現在擔任顧問,協助大學完成技轉的評估。他提及,技轉會成功,但也可能會失敗,如何從經驗中汲取教訓,避免犯下前人曾犯過的錯誤,並成功建立產學研創新生態系,將是推動產學合作過程中非常大的挑戰。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