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laudius
自從 2004 年行政院正式核定洲際貨櫃中心計劃以來,歷經 20 年,洲際二期七櫃中心終於在 11/15 號全數啟用,成為台灣最大,全球第 7 大海運公司長榮海運的母港。
七櫃中心去年 5 月起交付第一期場地,今年已帶動高港轉口貨櫃量成長 9%,今年 5 座深水碼頭全數投入使用後,可同時靠泊 4 艘現今全球最大 24000TEU 貨櫃船裝卸,每年裝卸量能可達 450 萬 TEU 的貨櫃裝卸量能,長期更可達每年 650 萬 TEU,單一座貨櫃中心即可抵台北、基隆、台中三港總和(約 475 萬 TEU)。
歷經 20 年填海建造的洲際一、二期港口,除了陸續完成六櫃(陽明)、七櫃(長榮)之外,也包含了亞洲最大化學品轉運站「大林石化油品儲運中心」、「洲際散雜貨碼頭」、「風電碼頭與組裝廠」、「洲際天然氣接受站」等設施。
這些設施,背後都代表了高雄港市空間再造,以及台灣國家發展方向的努力,我們一一道來:
- 洲際貨櫃碼頭:洲際一期、二期合計的最大作業量可達 980 萬 TEU,差不多等於現在整座高雄港,也超過台灣全國目前貨櫃量的一半,加上五櫃中心萬海正在進行升級,年作業量也可達 200 萬 TEU。作為台灣唯一的世界級深水港,世界第七大航商長榮、第十大陽明、第十一萬海長期在此佈局,可以讓台灣不會在世界航運路線中被邊緣化,對維繫台灣進出口航運價格競爭力相當重要。
- 大林石化油品儲運中心:包含中油和、台聚、中石化、勝一、長春和荷商史都特轉投資的利百特等業者等民間業者所有,今年開始運作,已經成為台灣特化品出口主要基地,例如台積電赴美國亞利桑那、日本熊本及德國德勒斯登設廠所需的電子級溶劑,就是在高雄生產,由兩家供料商勝一、長春在此基地裝船出口,代表著台灣石化業未來朝「產能不擴大,產品高值化」升級的方向。
對高雄而言,石化儲槽完成的重要意義,是前鎮河出口處 199 處油槽可以全部遷移,大幅減少市區風險。遷移工程已在 2022 年開始啟動,預定 2029 年全部遷走後將拆除前鎮油槽區重新利用。 - 洲際散雜貨碼頭:包含 4 座散雜貨碼頭及 2 座公用石化品碼頭,其中 S16 及 S18 碼頭為大宗散貨裝卸區,而 S16 碼頭後線由台塑公司興建密閉式卸鹽倉;S17 碼頭為油駁碼頭,後線由台順公司承租; S19 碼頭則由建通公司承租專用,後線興建密閉式煤炭倉儲設施。完成後將可把中島商港區、蓬萊商港區、苓雅商港區的散雜貨碼頭都遷走,因此 2023 年港務分公司已陸續停止夢時代前的 27、28、29 及中島的 57、58 號石化品碼頭作業。另外今年黃色小鴨策展前 16-18 號碼頭能遷走釋出,也是因為洲際港開始運作。
對高雄的意義當然是,鄰近市區的碼頭及後線土地都能重新開發,對亞灣區發展有重大意義。 - 風電碼頭:在六櫃和七櫃的中間,後線土地和臨接海線,為洲鉅 A6 基地、俊鼎 A5 基地,由興達海基整合,會是南部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的主要組裝基地與重裝碼頭。不論離岸風電電機設備自製率是否調整,在鋼構與水下基礎這部分,國內廠商是有能力處理的。
- 洲際天然氣接收站:即所謂的七接,將分擔供應南高雄電力、廠房鍋爐煤轉氣等天然氣需求。我們先前也提過,擴大對美採購天然氣,由德州直航高雄港,也會有地緣政治與航運安全合作上的意義。
洲際港也代表緊鄰高雄市區的舊港區散雜貨、大宗逸散品、石化碼頭,終於可以全數遷移,完成幾十年來高雄港區結構的重組,對高雄港市非常重要。未來再加上循環產業園區後,高雄的石化業會集中往港區發展,地下管線可大幅縮減,環繞高雄的石化園區也能陸續解編轉型,結束半世紀的「石化圍城」。
同時,洲際港過去 20 年台灣港埠發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代表全台灣的港口裝卸、智慧管理等能力往上進階,保住台灣海運的競爭力。
我們要強調,當白藍繼續攻擊高雄港口建設,阻礙高雄各項基礎建設發展,剝奪高雄預算時,不要忘記高雄港承擔的不只服務高雄,更維繫了台灣整個國家的外貿、能源、重工等產業動能,讓台灣繼續維持在正確的航向上。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