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16萬人次觀展 高美館《瞬間》特展閉幕 高美館未來如何再突破?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文:Claudius

高美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 11/17 劃下句點,超越 2018 年的同樣與倫敦泰德美術館合作的《裸》特展 7 萬人紀錄,共有超過 16 萬人次的觀眾入場,欣賞這場匯集當代繪畫與攝影經典創作,探討藝術媒材性質的年度重量級展覽。

《瞬間》是高美館 30 週年活動的重點,接下來高美館還有 12 月露營活動「全都露」及許多展覽活動陸續登場。

在 30 週年之際,大美術館計畫、內惟藝術中心、輕軌通車陸續到位,也讓美術館園區煥然一新。尤其內惟藝術中心雖然規模不大,但一年就創下 45 萬參訪人次,超過疫情前整座高美館的一半,效益相當不錯。

然而,在 30 年有成之際,對於高雄藝術文化的推廣,我們卻有憂心之處。

高美館是台灣第三座公立美術館(次於北美館、台美館),長期耕耘南方藝文創作能量,但相對而言,比起地方資源充足,又有故宮、國立歷史博物館等國家級場館的台北,或擁有全國規模最大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台中相比,高雄在藝術推廣的經費上明顯缺乏。
今年七月,經台南市府與南美館爭取,南美館二館(新建)改制為「台南國家美術館」,成為第二座國家級美術館。除了未來年度預算由中央補助加倍以外,文化部也宣布將從 2025 年開始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 2.0 計畫」,以「臺南國家美術館」為核心,至 2028 年就將投入 14 億進行典藏、策展、美術教育等工作。

令人比較疑惑的是,過去政府確實有第二座國家美術館、以及爬梳臺灣藝術史之政策,但在選址上,並未就各地館舍進行評選,而是台南市與文化部溝通好就宣布。

在行政法人化之後,高美館需要自籌經費,在台北、台中、台南、嘉義(故宮南院)均有國家級藝術博物館及其專精之典藏策展方向狀況下,在資源處於不利的狀況之下,高雄要找出自己的特色就需要更費心思。

可行的做法或許有:

美感城市化:

在大美術館計畫後,美術園區有了內惟藝術中心,商業飲食機能也都提升,而輕軌沿線西環段,可串連金馬現代美術館、駁二、到電影館、海音,透過高雄已成形的交通進行場館串連,並利用舊城區與港灣特色引進城市美學機能進行整體行銷。類似的「無牆美術館」概念,在國內多個城市均有策展經驗,高雄現有的幾個行政法人館舍,應更積極串連,並利用城市環境策展。

多元跨界串連:

這兩年在高雄舉行的 TTXC(台灣文化科技大會),強調文化與科技的交流,其範圍自然遠遠超越美術、音樂等範疇,但對於新創作媒材與科技的引入,仍可以作為高雄藝文的一項特色(如高雄電影節近年的 XR 單元)。如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中心與電子藝術節的關係,在國家級藝術館舍獨缺高雄的狀況下,高雄應爭取 TTXC 永久在高雄辦理,並成立科技文化中心及文策院在高雄之專責辦公室。也就是讓高雄的藝術創作,導向與新技術、市場發展更密切的方向。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