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是,人類沒有從歷史學到教訓。」
「無知者是不自由的,因為他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
「當人類歡呼戰勝自然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開始懲罰之時。」
–黑格爾(Georg W. F. Hegel)
今天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冥誕,他於1770年出生於德國(當時是神聖羅馬帝國)符騰堡斯圖加特。
18歲時(1788年)黑格爾入學杜賓根大學的新教神學院,隔年法國爆發大革命。
1793年,黑格爾拿到新教神學博士學位,取得在大學神學院任教的資格。
1801年他來到耶拿大學哲學系,首先以一篇自然哲學論文《論行星軌道》,迅速取得哲學博士與講師資格。
1806年10月,在耶拿大學任教時期,黑格爾完成了第一部著作《精神現象學》的初稿。黑格爾認為,必須在「世界精神」的大脈絡下觀察這些歷史上的思想與衝突,如此才會發現這些衝突只是局部的混戰與不合,而非決定性的對立。科學與精神、理性與熱情、個人與團體、世俗主義與一神論…,這些概念各有其恰如其分的位置,雖然都是有用的概念,但是在涵蓋所有人類經驗與知識的歷史「辯證法」中,往往彼此衝突,但經過「正」、「反」的對立、爭端、衝突的過程,最後得到「合」的結局,這個結局,是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結論–在於無所不包的精神,黑格爾從理論上統一了世界。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體系來解釋哲學的歷史,及身處的世界本身,他將世界看成是「一個歷史的行進,其中每一個相續的運動都是為解決前一運動中的矛盾而出現的」。
他以法國大革命為例,認為法國大革命「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西方社會中引入真正的自由。但正因為是絕對的初次,它也是絕對的激進的:在革命消滅了它的對立面後,革命所喚起的暴力高潮無法自我平抑,結局是無路可去的革命最終自食惡果—得之不易的自由自毀於殘暴的恐怖統治。然而,歷史總是在對過失的自我學習中前行的。正是這種經驗,也只能在有了這樣的經驗之後,一個由自由公民組成的既能行使理性政府的職責,又能實現自由、平等的革命理想的憲政政府,才有可能得以出現。」
黑格爾在世時出版的作品還有《哲學全書》、《邏輯學》和《法哲學原理》。他的研究領域包括邏輯學、歷史哲學、美學、宗教、形上學、認識論、政治學…。
黑格爾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著作語言豐富卻難懂,其學說在後代很長時間一直引起爭論,有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為自由主義開闢了一條新的出路;然而另外有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為法西斯主義提供思想基礎,他是西方極權思想的祖師爺。他的思想對後世存在主義以及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黑格爾曾為普魯士王國的威廉三世粉飾頌揚,認為1830年代的普魯士是理想的社會,引來卡爾波柏(見0728壽星)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的批判;馬爾庫塞在他的《理性和革命:黑格爾和社會理論的崛起》中也批判黑格爾是「國家權力的辯護人」,為20世紀極權主義的興起開闢了道路。(因為黑格爾認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為這些權力存在,所以也是合理的。);叔本華對於黑格爾的歷史解釋,也不以為然。
如此看來,黑格爾挖苦人們的那句話「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學到教訓。」是否讓人也不禁懷疑,黑格爾是否也有他的歷史盲點?
1829年黑格爾出任柏林大學(今柏林洪堡大學)校長,但兩年後(1831年),因霍亂病逝於柏林大學校長任內,得年61歲。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