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忠憲專欄》自由與責任:擺脫父母與子女的枷鎖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sasint
吃早餐時看到有兩個臉友貼這個寓言故事:
有個死囚在行刑之前,向劊子手要求最後跟媽媽再見一次面
他在看到媽媽的當下,說希望重溫兒時吸奶的回憶
所以媽媽就寬衣解帶讓他吸奶
結果死囚就把媽媽的奶頭咬掉,然後罵他媽媽
「要不是你從小放縱我,在我做錯事都不糾正,我今天也不會這樣」
————————————–
這個故事出自《伊索寓言》,然而它的核心訊息——即將責任推卸給他人(尤其是父母)——在許多文化中都存在,但它特別容易引起華人文化中的共鳴,因為華人文化強調孝道和家庭責任。這種文化背景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緊密聯繫常被視為理所當然,因此責任的界限容易變得模糊,尤其是在子女出現問題時,社會輿論往往會檢討父母是否有教導不周的責任。
我並不同意這種很華人思想的看法!
關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照顧界線與責任歸屬,沙特的存在主義觀點可以用來解釋這個故事中的責任問題。
沙特強調個體的自由選擇與責任,認為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這個故事中,死囚指責母親放縱他,導致他今日的結果。這反映了某種對他人推卸責任的傾向,在沙特看來,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無論這些選擇是否受他人影響。
此外,根據尼采的奴隸道德與主人道德,這裡的死囚似乎展現出了一種奴隸道德,將自己的錯誤歸咎於母親,這樣的行為可以被視為一種弱者的心理,拒絕接受自我責任。而尼采強調的是強者應該自我主宰,不受他人意志的支配,因此,這個死囚的態度在尼采的框架下可能會被批判為懦弱的表現。
母親對孩子的過度照顧可能會導致孩子在心理上難以擺脫對母親的依賴,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自我認同發展。在這個故事中,母親對孩子的溺愛可能成為了孩子道德成長的障礙,導致了最終的悲劇結果,這是因為母親在照顧孩子時,無意間形成了一種象徵性的囚禁,限制了孩子發展成獨立個體的能力。
在柯文哲問題重重的這個時機,提出這寓言好像貼切又好笑,但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故事其實反映了關於自由、責任、依賴和道德選擇的深刻議題。
這個寓言故事表面上是個道德警世的故事,但在現代觀點下,它更像是對個體自由與責任的一種探討。死囚的行為反映了一種推卸責任的心態,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母親,這種心態在沙特的存在主義和尼采的哲學框架下,都被認為是逃避自我責任的表現。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一種無止境的依賴,過度的保護和放縱最終可能成為個體成長的障礙,這也許是對現實中我們如何看待子女教育和個人責任的一種深刻反思。
他人包括父母或子女,常常會誤導對自我認知,認識自己是最重要的功課:
父母不應該把子女當成生命的延續,子女也不應該把父母當成人生的藉口。
圖片來源:pixabay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