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胡適
今天是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師胡適的冥誕。胡適,字適之,1891 年出生,中國安徽績溪人。
胡適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
胡適從事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鼓吹自由主義、個人(個體)主義、實證主義,強調民主政治。
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來台後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胡適不盲目提倡民族主義,而強調要能自我反省,試引一段他的話:
「不要儘說是帝國主義者害了我們,那是我們自己欺騙自己的話,我們要睜眼看看日本近六十年的歷史試想何以帝國主義侵略者,侵略壓不住日本的發憤圖強?何以不平等條約鎖不住日本的自由發展?」(〈請大家來照鏡子〉)
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能徹底反省,試以〈治學的方法與材料〉一文為例,胡適用西方近代學術的發展,跟中國近代的故紙堆的考證做對照,列出一個對照表,原來西方正在發明顯微鏡、望遠鏡、微積分…的時候,中國卻只是在故紙堆中做什麼訓詁、考據,同樣都是科學方法,可是材料不同。
透過介紹劇作家、哲學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的戲劇,胡適推介〈易卜生主義〉,說:「易卜生從來不主張狹義的國家主義,從來不是狹義的愛國者」,因此胡適檢討「偉矣盛哉」的中國文化,痛陳:
「人生的大病根在於不肯睜開眼睛來看世界的真實現狀。明明是男盜女娼的社會,我們偏說是聖賢禮義之邦;明明是贓官污吏的政治,我們偏偏要歌功頌德;明明是不可救藥的大病,我們偏說一點病都沒有!卻不知道:若要病好,須先認有病;若要政治好,須先認現今的政治實在不好;又要改良社會,須先知道現今的社會實在是男盜女娼的社會!易卜生的長處,只在他肯說老實話,只在他們把社會種種腐敗齷齪的實在情形請出來教大家仔細看。」
真正的愛國者,就像胡適形容易卜生的劇作《國民公敵》中的斯鐸曼醫生,「要特立獨行,敢說老實話,敢向惡勢力作戰」
胡適指出受「集體主義」、「國家主義」教育的人,常把自私自利的人稱為「個人主義」,實則「個人主義」不等於自私自利的意思,它是相對「集體主義」而言。胡適解釋說:
「真的個人主義就是個性主義(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兩種:一、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利害。」
胡適鼓吹言論自由,他說:
「言論的自由可以鼓勵人人肯說『憂於未形,恐於未熾』的正論危言,來替代小人們天天歌功頌德、鼓吹昇平的濫調。」
這句話是對「言論自由」的最佳詮釋,也是對「知識份子」的深切期許。一個知識份子要「憂於未形,恐於未熾」,意即在問題還沒有形成時他就開始憂心,在問題還沒有趨於嚴重時,他就更擔心而提出警告。而這樣的知識份子的角色,只有在擁有言論自由的民主社會才能發揮。
所以胡適有一首很有名的詩叫〈老鴉〉,他自比成一隻老鴉,「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胡適介紹杜威的經驗主義、赫胥黎(Aldous L. Huxley)等人的實證主義,「不相信一切沒有證據的東西」。
胡適的父親胡傳,曾在清末被派任台南鹽務提調,及台東直隸州代理知州,所以胡適在幼兒時期曾來台灣,住過台南(永福國小附近)及台東。胡適後來擔任中研院院長時,曾去台南永福國小訪問,他對接待他的永福國小校長林秋楓(林秋梧的堂弟,)及地方人士說:「我小時候在這裡住過一陣子,我也算是台南人。」於此可見其平易近人。他 3 歲到 4 歲住在台東,所以他說他是半個台灣人,台南和台東是他的第二故鄉。
1962 年 2 月 24 日胡適在中研院主持院士會議後,因心肌梗塞過世。
原文出自李筱峰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