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好奇了一下,fb、YT、IG、X(twitter)、tiktok 做長期聲量比較來替代使用比較。threads 因為才發展不過一年,聲量太小。
可以發現,fb 在 2009 年使出種菜遊戲吸引使用者,一直到 2012 年,其在 Google 的搜尋量上有飛躍性成長,其成長幅度強過 YT 數倍。
然而,在 2012-2013 之後,臉書就隨即走下坡,此後 YT 開始直播,即時性與互動性更強,雖然成長幅度沒有 fb 快,但相對穩定很多。
也就是 2012 年後,IG 起飛,搜尋量上比例雖然不高,但把 fb 拉下來的力量不小。至於 X 跟抖音,在台灣的搜尋聲量差不多。
如果把時間軸拉到今年,甚至近期 90 天以內,則可以發現 YT 已經逐漸占上風,搜尋聲量甚至已經超過 fb 大約 5% 上下,IG 則在第三位,比較抖的是,tiktok 有 4%。
搜尋量不一定等於市佔率,但一定程度可以反應各社群在台灣發展的市占比例。有趣的是,台灣社群搜尋聲量的趨勢與全球趨勢很類似。
基本上,臉書已經式微,只是因為其已經是全球性機構,如今已是大到不能倒的狀況。但可能就是因為這種要上不上的競爭態勢,使得臉書的廣告機制容納了詐騙集團,審核機制胡亂處理。
就市場前瞻性來說,YT 的影音出身有其市場需求優勢,不過,它要面對的則是其他影音社群的競爭。至少,要看影集,不太會在 YT 看。
現在,又多出很多社群,臉書如果再把自己想得很美好,大概 10 年內就會成為歷史。
原文出自聲量看政治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