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hatGPT 計算,如果以昨日官方公布的投票率 50.44% 為基礎,只單純看本來泛藍比泛綠 6:4 的選民結構。不同意票應會獲得 94097 票、同意票會獲得 62732 票。
然而實際的投票數字,不同意票只有 86014,等於比泛藍基本盤少了 8083 票,而同意票獲得了 69934 票,實際增長了 7202 票。
在泛藍總動員,大咖不斷助陣,甚至出動左國假粉專製造假聲量,讓左國勢力介入,而罷免方僅僅只是一般市民下,泛藍跑了 8000 票,泛綠增加了 7000 票。
誰贏?
這次罷免投票中的票數消長,揭示了幾個重要的政治趨勢和社會現象:
- 泛藍內部的鬆動
泛藍陣營儘管動員了大量資源,包括大咖助陣、利用媒體宣傳和操作輿論等,最終卻仍然有 8,000 票流失。這意味著泛藍內部支持者對於這次罷免案,存在一定的不滿或分歧。部分泛藍選民可能對政黨的路線或策略感到不滿,或者 #對謝國樑的施政表現存疑,從而導致了這些票數的流失。這顯示泛藍內部的凝聚力正在受到挑戰。 - 市民與泛綠的強勁反撲
雖然泛綠在這次罷免運動中沒有泛藍那麼強大的動員能力,但罷免方依然吸引到了 7,000 票的增長。這表明泛綠支持者對於這次罷免運動的積極性很高,甚至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市民自發組織來集結力量。這顯示泛綠在基層民眾中有一定的號召力,尤其是在針對地方施政的不滿情緒中得到了增強。 - 中間選民與不滿情緒的崛起(不一定泛白,或泛白鬆動)
泛藍流失的 8,000 票 和泛綠增長的 7,000 票,可能反映了真正的中間選民的不滿情緒。這部分選民可能在過去支持泛藍,但隨著對現任市長的表現感到失望,或對於地方政府的政策感到不滿,他們選擇了支持罷免。這樣的選民態度轉變,也顯示了中間選民和搖擺選民的力量,對未來選舉仍有一定影響。
- 社會信任與政治動員的挑戰
這次罷免案的結果也反映出,儘管泛藍在資源和輿論操作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民眾對於此類“外部干預”的行動(如假粉專、聲量操縱等)開始產生懷疑和反感。泛藍的 8,000 票流失,可以看作是社會對於這類政治操作的不信任感提升。 - 中國因素的影響力受到挑戰
泛藍此次可能借助了中國勢力的支持,製造輿論影響,然而結果顯示,這樣的外來干預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中國勢力的介入可能反而促使了部分選民轉向支持罷免,因為對外來勢力干預的敏感性增加,尤其是在基層政治運動中,民眾更傾向於自主決定地方政治命運,而非受外力操控。 - 罷免制度的困境
這次罷免案最終未能通過,也反映出台灣罷免制度中的高門檻和複雜性。儘管罷免方在聲量和民意上有所增長,但要通過罷免案仍需在票數上壓倒性超過反對票,並達到門檻。這次罷免運動顯示出,台灣的罷免制度「對於發動方來說仍然存在巨大挑戰」,未來如果要讓罷免更具效力,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社會動員和資源投入。
原文出自聲量看政治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