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中央政府號召過「緊日子」,各地政府響應,許多公務單位與國企職員遭降薪。地方政府也大力在出公差、公務接待方面節省開支。反映出地方財政緊張與中央地方財政長期失衡的關係。
英國廣播公司( BBC )中文網今日報導,自去年底中國財政部會議提到「緊日子」,今年3月「兩會」(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上這個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各地公務員迎來「降薪潮」。
中國西南地區的科級公務員劉小姐表示,她每個月薪水不到人民幣 4000 元(下同,約新台幣 18000 元),但往年達到考核目標,能拿到5到 10 萬元的年終獎金,「指望著年底的獎金過日子呢,(今年春節時)聽說獎金沒了,立刻就流下眼淚」。
報導指出,受「緊日子」影響的不止公務員,今年以來中國金融業降薪也頻傳,甚至有員工已發放的獎金遭追回。最近多地公立醫院傳出薪酬制度改革的文件,也被理解為降薪措施。
上週山東省一度傳出省屬事業單位「全部轉企」,被解讀為 10 萬人告別「鐵飯碗」,雖然當地政府稱「這些均為誤讀」,但也未明確否認事業單位人員轉制的消息。
報導表示,除了降薪之外,各地政府部門也「出奇招」節省開支,例如蘇州要求高鐵沿線公務出行原則上不安排公務用車和租車保障;公務接待安排在機關餐廳的,原則上提供員工餐菜品。安徽省要求推行無紙化辦公、空調冬季不高於攝氏 20 度夏季不低於 26 度、嚴禁同城接待。
陝西要求辦公用房能不修的不修、能小修的不大修,公車超8年的能用繼續使用,降低採購費用,嚴格差旅審批。湖南省規定更新公務用車必須同時達到使用年限超過8年、行駛里程超過 25 萬公里的條件,提倡在機關餐廳展開公務接待,閒置用車設備交屬地公務倉管理。
報導引述荷商安智銀行( ING Bank )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指出,目前中國地方財政收入面臨壓力,因為以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高度依賴土地出讓,而這一收入因房地產業低迷而枯竭。 2024 年上半年的土地出讓收入為 15 .3兆元,與 2019 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55 .7%。
國際評等公司穆迪去年底發布報告,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等 A1 不變,但將評等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主要理由包括地方債過高,使中國政府刺激經濟的財力下降,以及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使中期經濟受到影響,兩者相互影響之下,對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帶來較大衝擊。
報導指出,要解決目前的地方財政危機,一個方法是調整稅制。自從中國 1994 年實施分稅制改革,劃分「國稅」與「地稅」。穆迪分析公司( Moody ‘s Analytics )分析師克魯斯( Harry Murphy Cruise )指出,「地方政府提供了絕大多數的公共服務,但只獲得了約一半的稅收」。 30 年來地方財政已經捉襟見肘。
不過剛結束的三中全會承諾解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失衡問題,增加中央政府支出,減輕地方政府負擔。並且承諾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資源並擴大徵稅範圍。
三中全會後,中國財政部就表示要「考慮將推進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 2023 年,消費稅為1. 61 兆元,占稅收收入約8.9%。
另一個方法是加稅。中國財政部前部長樓繼偉近期撰文指出,中國財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一直低於同等收入國家的 30 %左右比重,尤其 2019 年推行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後, 2023 年這一比重降到 26 %,因此他認為有必要提高財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而且綜合來看,房地產稅從屬性上看最適合於作為地方稅的稅種,也是推動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最佳稅種。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