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怎麼讓制度有用」?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圖)深陷政治獻金申報不實爭議,12日下午舉行記者會表示,對於政治獻金申報資料錯誤,「第一時間也不知道」,所以利用週末假日把過去競選團隊找回來徹底清查。圖片來源:中央社

2024 年大選落幕的六個月後,監察院在 7 月 18 日公布各候選人政治獻金專戶的申報細節。

隔一天,民眾黨的前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在時事記者會上,評論民進黨跟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所申報的支出,「你們相信嗎?一群騙子!」柯文哲如此地說,「制度定在那裡,怎麼讓制度有用,恐怕是監察院要去處理。」

這兩天,柯文哲自己的政治獻金專戶的羅生門,更加撲朔迷離。雖然總幹事黃珊珊這樣詮釋這場風波:「沒有汙錢,只有烏龍」。
選舉活動的金流與其透明度,影響社會大眾對民主政治的信任;好的制度,才能維持民主競爭的公平性,讓不分背景的有志者,有機會成為民意代表為社會服務。

政治獻金的規範有太多的漏洞與不足,但現在就可以補強許多部分:

一、落實選舉經費的公開透明

我們分析了 2024 年立委選舉,民進黨、國民黨與民眾黨候選人的政治獻金申報,而且只看那些最終獲得選舉補助款的人,也就是得票數超過勝選票數 ⅓(較有競爭力)的候選人。

這些候選人當中,許多人所申報的選舉支出高過他們所申報的收入,而帳面上的負數總額共 1.64 億元。這是上億元的實際花費,卻沒有交代資金來源。

其次,這些人因為票數夠高,都符合每票三十元的選舉補助款,他們在選後獲得了 3.88 億的選舉補助;三位總統候選人,也跟政府領取了 4.18 億。

然而這 8.06 億的補助——來自納稅人的你我——卻全部進到個人帳戶。這沒有任何道理;公費的選舉補助款應該進到政治獻金專戶,其使用去向跟其他選舉收入一樣受到全民的監督。

最後,政治獻金專戶的金流,應該參照先進民主國家的範例,例如美國在選舉期間定期更新上網,作為選民投票前的參考,而不是在選後三個月內才申報、然後監察院在申報截止後六個月內公開。

二、減低特殊利益團體對政治的過度影響

民主選舉的公平原則是一人一票,無論身家背景。

但根據政治獻金法,一家企業對於參選人的捐款上限是一般捐款人的十倍(一百萬元);這也代表企業家可以透過他所管理的不同公司行號,在民主過程中施加不符合比例的影響力。

我們所分析的三黨立委候選人,企業捐款佔整體選舉收入的 35%。

三、降低參政門檻

現有制度對於新人來說,極不友善。

例如:選舉補助款是選舉結束後才進入候選人帳戶,而且是依照得票數計算,也就是票越多獎勵越高,有助於既得利益者、但無助於鼓勵參政。

更有效的公費補助應該是在選舉期間創造更公平的支持制度。日本政府提供免費的客廳會場所、配車給候選人;紐約則按照小額捐款的金額,加倍補貼候選人(在特定條件下,一百元的小額捐款可獲得一千元的公費補助)。

另一個例子:不曾投入選舉的人或許不知道,政治獻金專戶要在選前一年之內才能成立,期間內才能合法募款。但現任的民意代表,卻能不受限制地依賴自己的公費助理,在地方「跑選舉」。

其實,許多民主國家都禁止公費助理在上班時間參與選務,因為他們拿國家的薪水(理當做立法院或市議會的正職工作);目的就是要避免國家資源變成現任者的選舉補助。國際已經有許多相關法規值得參考,考驗的是民意代表是否願意為了提升台灣的民主品質,而選擇自我約束。

幾年前,台北市議會做了進步的決定:通過自治條例——禁用選舉看板——來降低參政門檻,反轉選舉軍備競賽的難題,讓所有候選人有公平的機會在特定公告欄露出。很可惜的是,台北市政府至今不願意設置公告欄,以致此政策淪為空談。

「怎麼讓制度有用」的確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做不好,會持續腐化台灣的民主品質;做得好,可以喚起一整個世代的公民小草對於民主政治的想像。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中)坦承政治獻金申報有瑕疵,12日下午與時任競選總幹事黃珊珊(左)、時任競總副總幹事陳智菡(右)在台北舉行記者會,說明政治獻金申報風波。圖片來源:中央社

原文出自壯闊台灣 吳怡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