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鍵盤治水很容易:看似有道理卻幫助有限的分析言論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文:Claudius

凱米颱風降下打破高雄氣象站紀錄大雨,24 小時山區雨量達 1400mm,平地雨量也接近 1000mm,造成多處淹水。

高雄從全台淹水的多個縣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媒體關注焦點。媒體似乎有意將矛頭對準滯洪池建設,例如 TVBS 刻意的無視滯洪池留住近 500 萬噸水量,聳動的指出「滯洪池失靈」,而其他媒體也紛紛鍵盤解析為何蓋了滯洪池還是淹水。

根據《聯合報》引述一位不具名的「高雄資深工務人士」表示,這次高雄會淹水成災主要原因有三:

  1. 高雄愛河周邊缺乏濕地,都蓋起高樓大廈,自然雨水全滿後直接淹到周邊住宅區
  2. 高雄原分為縣區與市區,兩者合併後,地下排水系統未整合,導致鳳山排水無法排到高雄市,高雄市排水也要繞過縣區排出
  3. 滯洪池周邊也都蓋起水泥公園,未發揮很好效果。

無獨有偶,包含網路作家「漂浪島嶼」、環團「高雄愛樹人」近日都發表類似說法,例如漂浪島嶼表示,「滯洪池設計,讓濕地變公園,滯洪池成為公園內的大水池,加上周邊農地不斷開發,蓋起高樓,容水空間不斷被壓縮。過去原本是水淹濕地,滿溢可以淹農地,構成一個大區域水文的滯洪功能。」高雄愛樹人則表示「大家只知道挖了多少滯洪池,卻沒看見填平了多少埤塘,多少可以減少洪災的農地、綠地消失改種房子」

我們就先不管為何聯合訪不到有名有姓的專家了,首先,「蓋高樓、蓋房子」這個很多人會用的修辭誤導性很大,蓋高樓和蓋透天,甚至停車場等不透水開發,對排水的影響差不多,甚至現在大樓因爲依法需在筏基設置雨水貯集滯洪設施,能夠留置的洪水量甚至比停車場或鐵皮屋、荒地來得多,「開發度越大不代表破壞越大」,而需視工法去計算對逕流的影響,這是要先有的概念。

接下來我們進一步看「資深工務人士」的三點看法有什麼問題:
最明顯的問題是,現行高雄的排水計畫並不是分為「市區和縣區」,而是依照流域區分,例如鳳山排水較主要排入鳳山溪-前鎮河水系,而不是愛河水系,例如鳳山五權路以西往愛河排、以東較大部分是往鳳山溪排。往鳳山溪這邊看似繞了很大一圈才到前鎮河,但事實上這是符合天然水流走勢方向。2021 年的曹公圳整治除了加深排水道,也增加了往鳳山溪的排水比率,因此不是縣區往市區排就叫合理的。而如果調出 GIS 系統,三民區鳳山的地下排水系統當然有相連,沒有什麼鳳山排水無法排到高雄市的道理。
再來我們現在看到的愛河,基本上是一條半人工河川,河道從近百年前開始人工填築,這遠比「蓋起高樓大廈」還早。近幾十年來,愛河中上游、支流,都隨著填築逐漸變窄、調節用的埤塘也隨之消失,直到約二十年前,謝長廷市長任內開始進行愛河堤防「去水泥化」,並在沿岸規劃中都濕地、樣林仔埤濕地,並在低窪處增加滯洪池,才開始逆轉。

要注意一個很重要的時序概念,那就是這三個敘事來源:「滯洪池周邊蓋起水泥公園」、「滯洪池周邊農地不斷開發」、「滯洪池周邊填平多少埤塘」暗示的時序都是錯的。

應該是從 1970 年代開始「農地已經被開發後」、「埤塘已經被填平後」,直到 2000 年以後再來補救追加滯洪池。這一群鍵盤治水專家說滯洪池不夠,還要「周邊保留農地、濕地進行區域水文滯洪」,講得非常高大上,那就請這些鍵盤專家試著把滯洪池周邊一定範圍的房子都夷平改設濕地,住商土地都徵收變更為綠地與河川用地,看看有沒有辦法做到?

事實上,2018 年《水利法》修正之後,更引入「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機制,也就是增加逕流量的開發,必須提送計畫申請核定,另外規定新建築物應提升透水、保水及滯洪能力。

也就是「新開發」在減少環境衝擊甚至滯洪能力上,會比既成的舊市區來得更好。

當然增加土地透水性、甚至設定可淹沒區,這些都是正確的概念,那應該怎麼做?有幾個方式:

  1. 從國土計畫與國家交通發展層級上,抑制都市(郊區)蔓延,集中開發區,避免都市侵蝕外圍農地,讓人口回流到舊市區,避免未開發土地消逝。
  2. 透過新水岸開發區,擴大河道可淹沒區,預留滯洪設施,例如近期將要開發的農 21,原本號稱「農地」,但大部分早已被作為停車場等各種低度發展設施使用,新規劃會將水泥河岸拆除擴大,並設置綠地與滯洪池,為了因應降雨量屢屢超越 200 年再現期,這類設施的設計標準是可以考慮更加強。
  3. 強化微滯洪設施,例如學校操場、小型公園、道路中央與側面連續綠帶的滯洪能力,讓這些設施成為城市中之可淹沒區,從而讓逕流洪峰平緩化。
  4. 防災式都更:部分不良的開發區,透過防災式都市更新,反而可以留設出綠地,改善排水系統走向。例如愛河與寶珠溝所夾的輕工業區就是一個案例,這邊的工廠若能遷移,擴大綠地與河道,再增加滯洪池,就可紓解灣仔內和周邊(這名字本來就來自「河道之間」)的水患問題。

至於沿海低窪地區漲潮漲到根本無法排水那又是另外一個更艱困的問題了。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