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紀錄台灣特有生命 生態攝影讓野生動物貼近人心

圖片來源:中央社

外號「魯夫」的生態攝影師白欽源,充當人類與大自然間媒介,透過他的鏡頭,讓野生動物更貼近人心;他和生態團隊在山林間游走,將台灣瀕臨絕種動物、特有生命,默默保存下來。

白欽源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美醜的概念並非絕對,希望用攝影的方式打破美醜的界線、傳達動物的美,同時也讓觀者在看照片時可以聯想到人在土地上生活的樣子和自然環境,看見隱藏在動物背後的議題,以及人對動物的影響。

白欽源說,他在拍攝前會閱讀文獻、博物學,藉由對照古今差異,了解生物在不同時代的故事,產生拍攝時的想法,此外也要了解動物、發揮現場觀察能力,例如想找百步蛇,就要把自己想像成百步蛇,「但很多時候與動物的相遇是沒辦法被預測的,得要有點運氣」。

他回憶有一次和同伴去山上拍台灣黑熊,他們從溪谷旁的稜線攀登時,遠遠看見山頭樹頂有隻黑熊,因此兵分兩路、避免與熊正面對決,不料當他從山壁邊一往上爬,迎面就是一整片毛茸茸的熊軀。

「那畫面永生難忘」,白欽源說,那隻母熊當時轉頭向他咆哮、衝刺,他雖然腦袋空白,但想到母熊通常會因為離小熊太遠、只會威嚇,因此一度想拿出相機拍攝,但考量會提升威脅等級而作罷,所幸母熊後來跑回森林,他跟著上前,發現原本在樹上進食的小熊隨著母熊的叫喚爬下樹,他也因此拍攝到小熊的畫面。

白欽源說,雖然出發前會有想追尋的目標,但跟著大自然的線索,有時反而會找到別的生物,如果太執著於追尋目標,反而會不斷錯過,「自然很豐富廣大,要對什麼都有好奇心」。

對白欽源來說,攝影跟感受和體驗有關,「漂亮的照片給人的感受是很淺薄的,但拍攝當下的感受是很真實的」,如何將感受透過照片傳達,考驗的是攝影師的功力,「有時候一張好的照片並不是靠構圖,而是在照片中看見動物與土地的連結」。

白欽源認為,若要讓觀看照片的人有更深層的感受,拍攝者就必須沈浸在某個環境、感受被拍攝的物體,只有經過體驗、感受動物與土地的連結,才能拍出更深層的作品。

白欽源有 10 年生態攝影經驗,曾在 2014 年至 2019 年在美國國家檔案館(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 NARA )擔任拍攝計畫的專案攝影師,被當地廣大的生態資料震懾,他也曾去日本、婆羅洲、巴拿馬等地進行生態拍攝。

但他說,比起國外,他更喜歡在台灣拍生態,比較能與拍攝的動物產生連結,拍出更深刻的東西,「我想替台灣留下一點什麼」,有些東西現在不拍就沒了, 10 年、 20 年後,這塊土地將再也不同。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