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參加了幾場葬禮,除了參加公祭以外,也有上台去向過世的朋友致意,而且分享自己哀悼的文章,這幾年來只要在這樣的過程之後,往往有更多相關的朋友會跟我分享他們知道有關死者的往事或軼聞。
試想一下,在我們過世後,我們所愛的人坐在一起,回憶我們的生活。他們會怎麼評價我們的一生?我們會如何被記住?這輩子我們過得好嗎?那麼,他們怎麼會知道呢?到底什麼才算是美好的生活呢?
生命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還是由他人決定的?
假設我們臨終前認為自己過得很好,但親友們卻認為我們的生活很糟糕。這種情況可能嗎?他們的看法會比自己更準確嗎?或者,如果其他人都認為我們的生活很棒,但自己卻痛苦地覺得生活毫無意義,又該怎麼辦?到底誰是對的?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他認為,透過不懈的哲學探究和與他人對話,我們可以「認識自己」,從而實現美好的生活。
卡繆在西西弗斯的神話中指出,西西弗斯被罰每天推石上山,石頭每次都會滾下來。他無法改變這個命運。但卡繆寫道:我們必須想像西西弗斯是快樂的。
雖然我們所做的一切本質上沒有內在的意義,但我們可以選擇賦予它意義,只要我們全心投入,任何事情都能變得有意義。
亞里斯多德認為,美好的生活是一種繁榮的生活,人在這種生活中不斷努力自我完善。他相信人的本質,過上美好生活需要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並透過理性統治自己。
我最喜歡的是羅素講的這段話!
我的看法是這樣:美好的生活是一種由愛啟發、以知識為指導的生活!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