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筱峰專欄》「四萬元換一元」

圖片來源: 取自 李筱峰 臉書

75 年前 6 月 15 日,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發行「新台幣」,進行所謂「幣制改革」,即所謂「四萬元換一元」。我在拙著《台灣史 101 問》的第 64 問,就談到這個問題,節錄如下:

第 64 問

一九四九年在台灣歷史上有何意義?
一九四九年在台灣史上有重要的「變革」與「變局」。
所謂「變革」,是指這年在台灣推動兩項重要的改革:一是年中的幣制改革—— 新台幣發行;二是幾乎同時開始推動的「土地改革」政策,三七五減租條例的頒布施行。
所謂「變局」,是這年年底中國國民黨政府從中國大陸敗退來台。

新台幣的發行

二二八事件之後,惡性通貨膨脹更變本加厲,因為此時中國大陸上國共內戰更加激烈,台灣的物資被強運到中國內地去接濟國民黨軍隊。而中國大陸上的經濟面臨崩潰,惡性通貨膨脹更甚於台灣,台灣也受其連累。

造成戰後台灣惡性通貨膨脹的兩個主因,都是外來的:一、台灣銀行以省庫的角色,藉通貨發行增加而墊付中央政府的各項墊支款項;二、台灣銀行係以法幣(後來改為金圓券)作為發行準備,且舊台幣與法幣之間採固定匯率,因而法幣及金圓券在中國大陸上的惡性通貨膨脹,藉固定匯率輸入台灣,轉變成舊台幣的惡性通貨膨脹,導致連續性的大幅度物價上漲,正所謂「一日三市」。台灣自所謂「光復」後到一九四九年中,物價已漲了七千倍,當時裝著一麻袋的台幣去買一碗麵的情形,絕非小說杜撰的情節。

台灣當時的惡性通貨膨脹,係與貨幣供給額高速增加同時存在。以舊台幣發行額來說,如自一九四五年八月起算,到一九四九年六月十四日新台幣發行前約四十六個月之間,增加了三百六十七倍。如以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日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台灣銀行起算,到一九四九年六月十四日前的三十七個月之間,增加了一百七十九倍,平均每月增加率達 15%。(詳見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頁三三)

由於物價上漲過速,台幣供不應求,台灣銀行乃於一九四八年開始發行台灣人從未見過的「定額本票」,這種每張面額達五千、一萬、十萬的高額流通券,與舊台幣並行在市場上流通。一九四八年底,台幣發行額為一千四百二十億元,而本票發行額已達其 54.9%,即七百八十億元之巨。再經過半年後的一九四九年六月,本票發行額直線上升為一兆二千一百億元的天文數字,遠超過台幣的發行額。誠如史明所說的:「在這種通貨極端紊亂的局勢下,台灣人只有眼看著自己的血汗結晶被這些等於空紙的高額本票掠奪殆盡,自己卻急速陷入窮苦、饑餓、失業的深淵中。」(詳見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頁一○七二)

要抑制通貨惡性膨脹,必須先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要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則必須斷絕與前述兩項外來不利影響因素的關係。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台灣省政府實行幣制改革,公布「新台幣發行辦法」。其內容包括:一、舊台幣四萬元折合新台幣一元,限於同年底前兌換新台幣;二、發行總額以二億元為度;三、新台幣以黃金、白銀、外匯及可換取外匯之物資十足準備;四、新台幣對外匯率以美金為準,即五元新台幣兌換一元美金。

新台幣發行約半年後,國民黨政權撤退來台,台灣的整個經濟體系與中國完全一刀兩斷。幣制改革後的初期,貨幣供給額增加率固然仍偏高,但貨幣流通速度正下降中,搶購囤積情形已改善許多。日治時期所開發的農工產品,也漸恢復活力。加以一九五○年下半年開始有美援物資來到,物價上漲率趨於下降,台灣才逐漸度過那段台灣經濟史上黑暗昏灰的歲月。

圖片來源: 取自 李筱峰 臉書

原文出自李筱峰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