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農藝女孩專欄》國民黨說要提高公糧收購價,誰最開心?

圖片來源:中央社資料照
國會近日爭議的法案除了花東交通條例、國會藐視罪、財政劃分法,跟農業最相關的,是國民黨要推動的「公糧收購價由每公斤 26 元調高至 36 元的議案,結果是逕付二讀,並交付黨團協商,以及將老農津貼由目前每月 8,110 元提高至 1 萬元。」
聽起來,國民黨好像是要發牛肉給農民了,很棒對吧?
但已經不只一個經濟學者警告過此舉不妥,就連經濟日報都不挺。
早在 2020 年,監察院就糾正過「公糧爆倉」這件事,「農委會近年來公糧收購價量持續攀升,導致去年公糧儲備已達 96.8 萬公噸,是安全存量的 3 倍,政府每年還要為此支出將近 3 億元的倉管費用,因農委會花費鉅額公帑卻未能健全稻作產業體質及產銷平衡,日前遭到監察院糾正。農委會表示,公糧儲備量大增主要是因國內稻米每年超產 20 萬噸所致,對於監院的糾正,農委會會虛心檢討改進,實務上可行的建議就會依照辦理。」
「監委指出,農委會 10 餘年來總計投入超過 1700 億元公糧收購及稻作產業結構調整經費,108 年度相關經費甚至已佔農發基金支出達 86%,嚴重影響業務發展及平衡性,並衍生出公糧儲備量已達安全存量 3 倍,且每年還要花費近 3 億元倉管費用的問題,稻農和農委會可說是「窮到只剩下保價收購」,顯有嚴重違失。」
公糧爆倉、以及公糧收購的財政問題,都是監察院當年糾正農委會的原因。
現在國民黨說要提高公糧收購價,誰最開心?是糧商。
已經很多人提醒過了,公糧收購價提高 8 元的後果,不只是財政負擔,還會造成好不容易已經下降的過剩水稻面積,回頭變成生產爆量,你公糧收購價遠高於市價,誰都要種來給政府收,生產過剩,市價就會敗,糧商就可以用很低的價值去收糧,因此真正發大財的不會是農民,而是糧商。
就連經濟日報這樣的媒體,都給出了這樣的評論:
「農業部有鑑於稻米供需失衡日益嚴重,因而自 2021 年開始推動稻作四選三的政策;也就是稻農於四個期作中,最多可選擇三個期作交公糧或領稻作直接給付。這導致 2022 年的稻作面積僅有 23.8 萬公頃,相較前五年平均值,減少 3 萬公頃。然而,若依立委提案公糧收購價每公斤提升 8 元,則農業部的努力會付諸流水。
2011 年時,政府曾將每公斤公糧收購價格,由 21 元調高為 26 元,因而造成稻作面積從前一年的 24 萬公頃增加為 27 萬公頃。若以此稻作面積增加幅度,以及每公斤收購價由 26 元增加到 34 元的漲幅推估,則公糧收購支出會由 2023 年的 76 億元增加 47% 至 112 億元。
為增進農家所得,一些立委建議提高公糧收購價,而另有些立委則認為,可透過增加老農津貼至每月 1 萬元的方式。政府今年編列占農業總預算 28.7%,金額達 465 億元的老農津貼預算,給合乎資格的老農每月 8,110 元。若按立委的建議,則發放金額需再增加 108 億元。不過,老農津貼於 1995 年制訂,但迄今仍屬「暫行條例」,其實施背景是因農民無法如同公教人員及勞工一般,享受退休金給付。然而,即使政府已於 2021 年成立農民退休儲金制度,但老農津貼仍未退場。
老農津貼支出龐大的主因是領取給付資格規定寬鬆,故大多數老農合乎規定。但由於 2022 年時,農家所得已達非農家所得的 90%,且每戶農家平均還擁有 1.03 公頃具升值潛力的耕地。因此,農民退休後經濟生活不安定的隱憂,可能低於立委的想像。
總之,若通過提高公糧收購價及增加老農津貼二個提案,的確可增加農家所得。不過,也會造成政府財政負擔增加,以及公糧囤積在倉庫的時間及數量皆增加的問題,故各黨立委宜謹慎評估此二案的利弊得失。」
公糧收購原本的意義在於「調節市場價格」、「建立戰備儲糧」,國民黨卻要加碼 8 元,搞稻米敗市,把好不容易縮減的水稻面積再催出來,屆時市場糧價崩跌,農民才是真的血本無歸。
有趣的是,原本長年反對公糧收購、主張「直接一步到位廢除公糧收購」、長年羞辱嘲笑轉作雜糧的農業網紅,對國民黨的這項政策通通閉嘴不敢講話,他們現在到底去哪裡了呢?

圖片來源:取自 農藝女孩看世界 臉書

原文出自農藝女孩看世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