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忠憲專欄》身份認知與記憶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carlosalvarenga
昨天早上跑半馬,中午嘉義市區懷舊小旅行,然後去衛武營聽音樂會,真是充實的一天。
小時候我最喜歡去我們家對面吃米糕和肉骨酥,那時候這間店是沒有招牌的,現在叫做「華南碗粿」,我的爺爺奶奶就在他的對面轉角擺一個小小的檳榔攤,我常常跟我爺爺要零用錢,然後就去對面喝一碗「肉骨酥」,那時候地上全部都是客人吐出來的骨頭。
爸爸輪胎行的學徒騙我,這個現在叫做排骨湯的肉骨酥,跟再生的輪胎一樣,已經磨損不再能使用的輪胎,在外面再包一層新的表皮,就可以再拿來賣。這些被人家丟在地上的排骨會被回收,然後裹粉再炸,熬成湯以後又變成新的「再生肉骨酥」。
這個比我大五、六幾歲的小學徒,這樣騙了我好幾年,但這碗「再生肉骨酥」的回憶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當中,昨天喝的時候,除了美味以外,還有那種擔心、懷疑的滋味,這樣的排骨湯在全世界別的地方都喝不到。我想黃仁勳喜歡台灣的夜市小吃,應該也是那種美好的回憶,用多少錢在其他的地方也買不到,那是一種深厚的故鄉感情。
洛克認為個人身份取決於意識和記憶的持續性:「只要意識可以追溯到過去的行動或思想,就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身份。」
簡單地說,我們的身份取決於我們的記憶,如果我們失去了所有關於自己的記憶,我們便無法認為自己和過去是同一個人。
被遺忘的事物不再是個人身份的一部分。意識像一條線,連接著大腦中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圖像,對於我們是誰而言,那些自己突然放棄,或不再存在的記憶沒有任何價值或意義。
存在於此刻,是在時間中展開,並在這個過程中構成了自我,我們的身份並不是靜態的,而是隨著我們的經歷和記憶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我們的記憶塑造了我們對自身的認知,並在不斷地與世界互動中,重新定義我們是誰。這種持續的身份建構過程,賦予了我們生命的意義和方向。

圖片來源:取自 李忠憲 臉書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