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蕪菁雜誌專欄》高中生開發的 app到底做了什麼事?

圖片來源:取自 蕪菁雜誌 臉書
其實稍微有點常識,就不難理解這中間的邏輯是什麼,也就不會輕信媒體的操作了。
​​​
國家級的地震偵測(需要在全國範圍內佈設偵測器)、地震分析(需要氣象局的超級電腦)和細胞推播警報(需要全國所有的電信業者依法配合),都不是一個高中生能夠辦到的。
​​​那麼高中生到底做了什麼事?說穿了,就是用 API 去抓取中央氣象局的公開資訊,然後不設門檻地推播通知而已。
這是一個很基本的 scalability 和 diversity 的問題。全國規模的警報推播,需要服務的是數以百萬計的,使用不同終端設備、隸屬不同電信網路、收訊品質和軟硬體條件都參差不齊的全國用戶。
​​
而高中生開發的 app,初期可能只要服務大約幾萬的,僅限特定平台、有下載安裝,然後網路條件還不錯的用戶而已。
​​
如果該 app 達到了幾百萬的使用者呢?高中生要投資多少後端的資源,才能維持同樣的服務品質?如果他要服務偏鄉收訊不好的用戶呢?如果他要服務不能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用戶呢?
​​
我不是在否定高中生的創意與善意,而是我們必須用常識判斷:
  1. 他的資料是從中央氣象局抓來現成的。
  2. 他面對的 scalability 的挑戰,跟國家級警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3. 他可以不設門檻地推播通知,而且聲明免責。但是政府在發送任何細胞推播的時候,都會有「公器不能濫用」、「不能犯錯」的顧慮。
全國性警報不能濫用,這不只是電信資源的問題,更是社會的課題。
  1. 一旦國家級警報變得浮濫,人們慣於無視,它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2. 假設民眾都遵從警報指示而行動,那麼中斷的工商活動就會造成社會成本。
不然花蓮發生地震,我一路推送警報到金門馬祖去,何樂而不為?
​​
你就知道「發」與「不發」警報,中間有多少的複雜兩難要去權衡。這都不是一個玩票性質的高中生需要去擔心的。
​​
我很感謝該名學生的創意和善意,也認為他值得大學院校和社會各界更高的評價。
​​
但是,把他的 app 跟國家級警報放在一起,然後對政府冷嘲熱諷,這顯然不是蘋果比蘋果,有失公允。而且媒體把該名學生拖出來當做政治惡鬥的題材,這對他也是一種傷害,不是嗎?
圖片來源:取自 蕪菁雜誌 臉書

原文出自蕪菁雜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