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田徑場跑了 35 圈 14 公里,因為前天早上五點要去跑步,被媽媽攔截說清明節要拜拜,稍微補一下里程數。沒有開車回嘉義,趕快租了輛車,然後買些東西去拜拜。
我問媽媽不拜不行嗎?她說她已經拜了幾十年,開始是被婆婆強迫,慢慢地成為一種習慣,每次清明節如果不拜拜,就會覺得不太舒服,好像有什麼事情沒有做。
我想爸爸應該就是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才決定樹葬不立牌位,避免帶給我們這些脫亞入歐的小孩造成困擾,爸爸知道我不相信來世。
拜拜的時候,爸爸的名字不在祖宗牌位裡面,所謂的祖先我只認識我的爺爺跟奶奶,奶奶在我國中二年級的時候去世,我對她幾乎沒有什麼印象,爺爺一開始冬天賣麵、夏天開冰果室,後來弄了一個小檳榔攤,我對他印象就是跟他要 10 塊錢,他沒有什麼資源,等到我稍微大一點點,他會帶我去我二叔的食品店偷牛肉乾。
我的爺爺跟奶奶都沒有唸過書不識字,與他們的互動沒有留下什麼有意義交談的印象。
我不相信來生,爸爸並不在祖宗牌位的名字裡面,在這樣子情況下,跟著媽媽拜祖先,有一種荒謬的感覺。
每個人都害怕孤單一人,在時間的長河上,左右要有所聯繫,上下也一樣,崇拜祖先,把自己視為祖先生命的延續,然後再把小孩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以為這樣就是永生不死。
理論上對祖先的拜拜,我們不僅是在紀念那些曾經存在過的生命,更是在尋求一種與過去對話的方式,從而對自己的存在與行為進行深刻的反思。真正的存在不僅僅是對當下的應對,更是對過去的負責與未來的開拓。
問我媽有關於祖先的事情,會得到一些可愛的往事,我五歲去掃墓,跟大家庭的長輩說:這是阿祖的房間,這句話幾乎跟著我一輩子,清明節常常會出現,成為笑談。他們說這個小孩很聰明,我看不出來這樣有什麼聰明?埋在土裡的房間,是個多麼缺乏想像力的說法,根本就傻瓜。聽到更多的往事是我的父母在大家庭遭受到不公平對待和種種的蠢事。
對於祖先的敬意與文化的思考,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的豐盛和形式上的恭敬,沒有辦法大排長龍去買潤餅,媽媽跟我妥協去買了八個蛋餅,兩個雞肉飯便當,拜拜之後我們吃了兩天。
清明節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掃墓、拜公媽,因為吃果子拜樹頭,人應該要感恩,一個小孩沒有受到任何照顧,沒有辦法自己長大成人,我們都是因為受到人家的照顧和教育,才能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一年選一天去掃墓拜拜似乎是件有意義的事情。
這種崇拜祖先的習慣各地都有,但是華人的世界裡面特別重視,崇敬的祖先不見得有什麼重要的核心價值終身奉行或傳遞下來,辛辛苦苦地準備這麼豐盛祭拜的食物,主要目祈求祖先「保佑自己身體健康平安、升官發財,自己的小孩升學順利、考個狀元回來」,能夠做到這些事的祖先才是好的祖先。
至於他們生前做過什麼事情,好像並不重要。我從來沒有聽這些大人講我們的祖先是誰?曾祖父母是誰?曾經做過什麼事情?
上德文課時候曾經學過一句話,「Ein Zoobesuch Ist Unbewusster Ahnenkult.」,「參觀動物園就是不知不覺間的慎終追遠」,同學都大笑,但我們家的民間信仰好像類似這樣。
如果人的一生含混過日子,沒有任何的價值取向,當我們成為祖先的時候,後代子孫來祭拜,也只是一種應酬。準備好很多好料的,墳墓上放滿了各種精美的紙紮工藝現代物品,燒了非常多的紙錢,我想我們應該收不到。
我們成為祖先的功能就是在於保佑子孫平平安安、考上狀元、升官發財,我想我們應該也做不到。如果掃墓拜拜是一場應酬,那又何必呢?
所以拜拜到底是在拜什麼?
以前拜拜結束,我往往擲筊一次就成功可以燒金紙,這次搞了四次,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在想這些,所以祖先不滿意。
第一次失敗時本來就想算了,反正媽媽在樓下也不知道,後來覺得這個機率很高,再試試也無妨,時間也不趕,車子租了 6 小時。
如果沒有像我這樣有閒情逸致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媽是心機女,早上攔截我去跑步,也有可能做這些事情認為浪費時間,很不開心。
我覺得我並沒有,媽媽不可能突然會變成智慧老人跟我聊一些有的沒有的事情,死亡、人生的意義等等,拜拜很明顯是她被大家庭的文化洗腦,我回去陪她拜拜,陪她看宗教的電視節目。我單獨時不可能做這些事情,但我並不覺得浪費時間,腦海裡有很多不同意見的聲音,但我總是靜靜的陪著她。
她是我媽媽,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這是我們兩個存在的意義,而跟她一起做這些事,我感到快樂!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