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媽!我上報紙了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 ChristopherPluta

在台北上班期間,我曾經擔任兩家企業的發言人,經常接受媒體訪問。第一次登上新聞版面時,我特別買了報紙回家向媽媽炫耀:「媽!我上報紙了!」

昨天洛杉磯時報刊登了一篇專欄,作者引用了採訪我的素材。

圖片來源:取自 翁達瑞 臉書

媽媽已經不在了,否則我又可對她炫耀:「媽!我又上報紙了,而且是美國報紙!」

或許是命中註定,我好像很容易出名!我的媒體經驗始於 1986 月,和友人創辦「世界經理文摘」,後來更名為 EMBA。編了六期之後,我又回到企業界任職。

接著的四年半,我在兩家企業擔任行銷主管,同時兼任公司發言人,本名陳時奮經常在媒體出現。由於年代已久,網路上只能找到一篇天下雜誌的報導,發佈於 1988 年。

圖片來源:取自 翁達瑞 臉書

三年後,我到伊利諾大學攻讀博士。畢業前的 1996 年 3 月發生台海飛彈危機,我帶領兩百多位台灣學生在校園示威抗議,因此又登上報紙與電視。

博士班畢業後我跳槽兩次,於 1999 年加入位於波士頓近郊的布蘭岱大學。這所大學有「猶太哈佛」的暱稱,媒體關係非常好。

加入布蘭岱之後不久,校方就開始安排我接受媒體訪問,而且都是主流國際媒體。大媒體的資源豐富,報導品質要求也高。為了撰寫一篇報導,執筆的記者通常採訪數十人,最後只引用三、五人。

第一家採訪我的媒體是「商業週刊」,題目是 GM 與 FIAT 的結盟。出乎學校的預料,執筆記者不僅引用了我的評論,而且佔據相當大的篇幅。

多數東岸名校都有公關顧問公司協助建立媒體關係,布蘭岱大學也沒有例外。學校發現我有潛力,於是安排我接受公關訓練,包括文字與影音媒體的受訪技巧。

有關文字媒體的受訪技巧,最重要的是「金句」的創造:認清議題本質、了解記者需求、丟出畫龍點睛的金句。影音媒體的受訪技巧,首重門面的打扮,其次是專業自信的展現,最後才是問答的技巧。

我在布蘭岱任教七年,名字出現在所有的主流國際媒體,包括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金融時報、商業週刊、新聞週刊⋯⋯等。

我在 2006 年轉任西安大略大學的毅偉商學院。巧合的是,毅偉有「加拿大哈佛」的暱稱,媒體關係比布蘭岱大學還要好。

有了布蘭岱的媒體經驗與訓練,加入毅偉後我很快就成為媒體寵兒。除了一般採訪,我還曾提供個案諮詢,而且刊登在加拿大最重要的環球郵報。任職毅偉期間,我在媒體出現的次數多到我都無法完整紀錄。

五年前我從毅偉退休,轉任西華盛頓大學。這是一所區域型大學,不重視媒體關係,也沒錢雇用公關顧問公司建立媒體關係。基於言論市場的高度競爭,我也不預期有任何媒體會追蹤到這裡。

大約兩星期前,我辦公室的電話有一則留言,來自洛杉磯時報的專欄作者,想討論我在毅偉任教時撰寫的個案研究,題材就是台灣的 7-Eleven。

出乎我的預期,竟有媒體從毅偉追蹤到西華盛頓大學,緣由是我十二年前撰寫的個案。訪談時,我刻意丟出一個金句,果然被引述在專欄中,而且自成一個段落。

圖片來源:取自 翁達瑞 臉書

台灣的商管學院並不重視媒體關係的經營,大多數的教授都缺乏接受採訪的技巧。如果有機會,我樂於開班授課,分享我的媒體經驗與受訪技巧。

如果有那麼一天,希望能有更多的台灣教授可回家向媽媽炫耀:「媽!我上報紙了!」

原文出自翁達瑞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