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工作小組會議 12 日登場,台電將提報不同補貼金額情境下的電價調整方案;考量歲計賸餘尚有其他用途,若最後僅獲得千億補貼,擬搭配中油調降電業天然氣價,讓電價平均漲幅可控制在 13 到 15 %。
另一方面,考量現行工業氣價遠低於成本,台電爭取補貼預算已構成世界貿易組織( WTO )經常討論的交叉補貼問題,工業氣價將調回「貼近成本」狀態,減少中油負擔。
近年國際燃料價格高漲,台電肩負「物價消波塊」角色,電價無法完全反映燃料漲幅,導致虧損雪球越滾越大。儘管政府已 連 2年出手增資台電,截至去年底仍累虧新台幣 3826 億元,今年若完全不調整電價,預計再虧 2124 億元,淨值將減少至 228 億元。
為讓台電免於資不抵債窘境,經濟部優先爭取以去年歲計賸餘補貼台電 1500 億元,再搭配電價調整,目標是打掉今年虧損為首要任務。
電價調整幅度關鍵在撥補額度,根據內部試算,若可爭取到 1500 億元,電價平均調幅約 10 至 12 %。
考量歲計賸餘尚有勞健保等待撥補,經濟部官員表示,若最後台電折衷獲得 1000 億,兼顧照顧民生、穩定物價等原則,將搭配中油調降電業天然氣價格,控制電價平均漲幅在 13 % 至 15 % 之間。電業氣價每立方公尺調降 1 元,台電支出可減少 205 億。
官員指出,3 月電業氣價每立方公尺約 15 元,較成本 14 元略高,由於全年氣價估計走低,有空間可調降;至於工業、民生等非電業氣價,目前每立方公尺 8. 27 元,遠低於成本,導致爭取預算「形同納稅人補貼台電、中油,中油再補貼台塑、中鋼」,已構成 WTO 經常討論的交叉補貼問題。
交叉補貼( cross-subsidization )指政府對特定產業採行國內補貼,間接使該產業出口具有價格競爭力,變相形成出口補貼。
因此,規劃將非電業氣價調回「貼近成本」狀態,但只會調整工業用戶氣價,因民生用戶不會出口,沒有不公平競爭問題。假設工業氣價酌修至每立方公尺約 12 元,以中鋼來看,1 個月需多付 3000 萬。
中油自 2021 年起,經俄烏戰爭氣價波動至今,氣價部分已吸收超過百億。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