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忠憲專欄》有,但不多!

圖片來源:中央社

我最近的口頭禪:「假訊息這個名詞不合理,訊息就是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不知道的事情如何判斷真假?」

不管去上節目接受訪問,或朋友之間的聊天常常講到這句話,大概是我寫的那一篇「台灣沒有 2028」之後,很多人都覺得因為訊息戰爭 TikTok 影響了年輕時代的選票,塑造許多天然統的台灣下一代。有人跟我講他們一堆深綠支持者的朋友,小孩因為 TikTok 文化影響的原因,現在連講話的口音都是中國腔,好像這樣子才迎合流行的文化走在時代的潮流,這些都是台灣天然統世代外顯的特徵。

詐騙不是今天才有,不管是宗教、賣藥、股票名牌、樂透號碼、感情詐欺、販賣假商品等等,都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詐騙基本上是機率的問題,而不設防的網路,幾乎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更放大了成功的可能性。

有人真的要給我一些資源來傳遞對抗虛假訊息,但我覺得如果接受以後,自己也是一個騙子。承諾做不到的事情有時是判斷能力不足,但如果是理性思考、了解自己的人會明白「這是詐騙」。只有官方的管道才能夠負責任的傳遞真實的訊息,其他都是可能假訊息的來源。當然也有人可能連官方的管道都懷疑,不過這就成為懷疑論後陰謀論的人生觀,那就沒有任何解決的辦法。

訊息影響人的觀點、決策過程,甚至政治和社會結構。假訊息指的是提供錯誤的資訊,可能是無心之過,也可能是故意為了詐騙,當然也可能是中國想要用民主選舉的方式來顛覆台灣,後面有國家的力量,這就是訊息戰爭。

在數位時代,假訊息的傳播速度和範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使得識別真假變得更加困難。對於個人來說,面對未知的資訊,如何判斷其真實性是一項挑戰。

首先,假訊息之所以難以辨識,部分原因在於它通常包含了一些真實的元素。這些真實的片段被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誤導人的敘述。此外,假訊息往往被設計來激發強烈的情緒反應,如憤怒或恐懼,使得人們在情緒的驅動下更可能不加思考地分享這些資訊。尤其在人工智慧、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情況之下,甚至可以簡單提供以假亂真的相片或影片,要判斷這些訊息的難度是越來越困難。

為了有效辨識假訊息,首先要保持懷疑態度是至關重要的。當遇到新的、未知的資訊時,不要立即接受為真,特別是當這些資訊激發強烈情緒時。接下來,檢查資訊來源的可靠性。可信的新聞機構、學術機構和官方機構通常會更加謹慎地處理資訊。

進一步的,參考多個來源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如果多個可靠的來源都報導了相同的資訊,這增加了該資訊真實性的可能性。

科學方法和批判性思考在辨識假訊息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科學方法鼓勵懷疑和證據搜集,而批判性思考則要求我們評估論據的邏輯和一致性。這意味著不僅要關注資訊本身,還要關注它是如何被呈現的,以及是否有可能的偏見或動機。

教育和意識提升在預防假訊息傳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教育機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都在努力提高公眾對假訊息的認識,並提供工具和資源來幫助人們辨識和對抗虛假資訊。這包括媒體素養教育,它教導人們如何批判性地評估媒體內容和資訊源。提升個人在這方面的能力,能夠增強社會對抗假訊息的整體韌性。

在技術層面,人工智慧和的發展也在幫助識別和過濾假訊息,在訊息戰爭攻防的武器都是一樣的,質和量的問題,如何散播更多的訊息、更簡單讓人家了解的訊息。

許多社交媒體平台和新聞組織都在利用這些技術來檢測和限制虛假內容的傳播。然而,這同時也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遊戲,因為製造假訊息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這要求不斷地更新和改進檢測演算法。

我一直在講中國有很多超級電腦,以前在法蘭克福超級電腦年會的時候親眼目睹,中國現在超級電腦都用人工智慧來想辦法影響台灣的民主選舉,而台灣負責人工智慧的相關部門卻還在賣麵線,這場戰爭的成敗早就可以預料。

管理、政策和法律框架也在對抗假訊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制定法律來打擊假訊息的傳播,特別對公共健康、安全或民主過程造成重大威脅的情況。然而,這也引發了有關言論自由和政府監控的討論。

這些的確並不容易,尤其台灣的教育體制偏重在填鴨和知識性的記憶傳遞,缺乏獨立思考和思辯能力的培養,標準答案權威似的教育系統,不鼓勵質疑和驗證,盲目接受應付考試提供的標準答案。

質疑、獨立思考、思辯能力、多元管道等等都是訊息戰爭個人的防禦武器,但台灣的教育非常缺乏,單兵所擁有的設備幾乎是不堪一擊。

那一天在 Coco 姐的節目,最後她問我:這個問題還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因為只有幾秒的時間,我回答一個字:有!

假訊息的問題並非不可克服,但它確實要求一種集體意識和行動。通過教育、批判性思考、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看能不能挽回局勢。

因為這個「有」,寫了一篇文章,套一句我小女兒最近常常跟我講的話:有,但不多!

圖片來源:抖音新世界Facebook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