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蕪菁雜誌專欄》凡事都有代價

圖片來源:截自 蕪菁雜誌 臉書

回到之前講大順路的話題。這次我又要再逆風一次。

交通議題倡議者,常常對於交通問題,有著非常美好的、一刀切的想像。但是如果把看問題的鏡頭拉遠,就會發現,整治交通從來就不是「不是政府做不到,而是政府不做」那麼簡單。

稍早在王立那邊,有位朋友問到「台灣的夜市文化,是否一定程度緩解了城市化的流弊?」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事實上,不只是夜市,騎樓做生意、人行道和馬路上擺攤、路邊違停⋯⋯甚至於是幾十上百年的老菜市場圍斷整條馬路,只留中間機車危險穿梭,這些我們平常不會多想的現象,都是在緩解底層小商業的成本,最大化他們的經營彈性。

如果一定要把這些小商業納入都市的規範當中,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市容、衛生、交通安全提升了。

但凡事都有代價,代價就是,做小生意就必須強迫納入房地產租賃的(很多人認為是一種壓榨的)迴圈當中,而有了實體店面,也連帶會失去隨時改變營業方式的彈性。

就拿最淺顯的例子來說,騎樓擺攤,再怎麼說租騎樓也比租店面,(哪怕是跟人分著租一間店面)要來得便宜。甚至很多時候騎樓商家跟店面商家,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我賣便當你賣飲料,我們是互利共生,乾脆別收租金了。有時這個微妙平衡,可以動態維持幾十年。

如果要用交通法規、建築法規,來將所有的路邊生意,鉅細靡遺地格式化,那麼很多薄利的小商業,就沒有存在的空間了。

例如說我多年前在南陽街補習的時候,很喜歡吃騎樓酒釀餅和城中市場的牛肉湯麵。但如果市府全部都「照規定來」,那這些東西我就吃不到了,可能外食最低限度要從麥當勞起跳。

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物價變貴?並不是因為台灣的巨觀通膨失控,而是因為隨著「社會進步」,很多「不太進步」的底層商業模式都被迫消失了。

作為補救,大家可能會想,是不是像新加坡那樣,普遍搞公營的攤販中心或街市,就能夠避免這種衝擊?但我必須提醒大家一點,新加坡是全世界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包括吃食。所謂公營攤販中心,充其量只能說稍稍緩解了新加坡「極度格式化」城市的流弊,而非扭轉其命運。

又譬如一切照勞基法來,嚴格取締所有非典型的雇用模式;檯面上大家會覺得好像政府本就該取締所有的「雇主壓榨」行為,但事實上,你如果不默許這種程度的「壓榨」發生,會讓很多無法創造高額資本價值的底層勞動力失去工作。

那怎麼辦?為了緩解這些人的生存危機,又必須從其他受薪階級身上提取更多資源來發放社會福利。然後就會有另一批人抱怨中華民國萬萬稅。

是的,整頓市容、規範交通、取締勞動壓榨,這些事情都是我們觀念中「社會進步」的不二法門。但凡事都有代價,「社會進步」的代價就是社會變得脆弱,而本來就脆弱的底層,就慢慢變形、崩塌了。

就好像精緻的工藝品特別容易損壞那樣。

我並不是在反對一切的整頓市容、規範交通與取締勞動壓榨的行為。事實上,我想要大家脫離道德教條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就像牛姨在《鋼之鍊金術師》裡面不斷揭櫫的道理:「等價交換」
​​
上帝自有其隱密的公正性,你在一個地方得遂所願,同時間必有人付出代價,只是你看不到或選擇看不到而已。而那份代價,很可能繞了一圈以後,又轉嫁到你身上來。

我不是神,也不是憤青馬克思,更不是素食主義者小鬍子。我沒有最佳解。我只希望,這個「成本」與「代價」之間動態平衡,不會太脆弱,以致於外在局勢一個轉移就整套崩壞。

最後,還是一句老話。我們的社會就是不斷在動態平衡中掙扎前進,我們可以人為地,用政府監管的手段去推動「社會進步」,但終究要面對隨之而來的代價。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一廂情願覺得什麼事情硬推到底就會天下太平,這只會讓所有人受苦,而自己也失望而已。

圖片來源:截自 蕪菁雜誌 臉書

原文出自蕪菁雜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