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laudius
輕軌今年成圓,加上黃色小鴨魅力,輕軌今年元月平均日運量 40,617 人次,成長 55%,其中 1/27 輕軌 70262 人次、1/28 輕軌 71514 人次。到了 2/10 大年初一,輕軌再次衝到 96128 人次,過年期間運量成長 62%。目前假日或主要活動期間,就算加開區間車,輕軌已經擠到會搭不上車的情況,現有 24 列車隊顯然不足。
有人會說那是因為免費搭乘,但就以 2022 年 C20~24 通車經驗來說,免費的 11 月運量為 18010,12 月開始收費,運量跳升到 21657 人、2023 年 1 月是 26246 人。通車後只有 2023 年 3 月運量 16707 人低於免費期間 7%。也就是輕軌運量受到假期、活動等外在因素影響,比起票價還來得明顯。市府應持續推廣 399 月票等政策,如此收費後通勤運量影響不致太多。
好過日這幾年不斷提到,由於目前輕軌速率低於原本設定約 30%,因此早就知道會有車隊不夠用、班距過長狀況,只有兩種解決方式:「提速」及/或「購車」,這我們也參與過數次局處協調會議,市府內部也都確切知道問題何在。
本集我們先講提速,輕軌目前繞一圈表定 90 分鐘,均速 14.73km/h,遠低於原先設計時估算的 21.5km/h,甚至有人在假日搭乘過 120 分鐘一圈,均速只有 11km/h 的超慢列車。當初市府推動輕軌的前置路線環狀公車 168 時,宣傳就寫繞一圈尖峰 90 分鐘,離峰 85 分鐘。
也就是現在的輕軌居然比公車還慢!遠未達到設定性能,是無法接受的,也會造成市民搭乘意願降低。
捷運局最近宣布,預計花一年時間,力拚輕軌繞行一圈時間由 90 分鐘、縮短至 75 分鐘。已規劃四項措施啟動提速計畫,分別是路口號誌連動,減少輕軌通過路口時間;刷卡機改設月台,加快乘客上下車效率;蒐集乘車大數據,做為單一車站班距加密參考;路口科技執法,減少違規機率,避免衝擊運能。
到底捷運局的計畫能不能成功呢?原先的速度拉不起來,原因有幾個:
行駛速度:號誌系統:
輕軌號誌的運作邏輯概略分成三段:
- 一階水岸 (C1~C14):絕對優先,由計軸器觸動優先號誌,觸動延長綠燈、截短紅燈、或插入時相等幾種機制。這段的問題是,有部分路段計軸器到號誌的搭配設計不良,導致列車常常無法連過兩個路口,或出現通行時相耗盡重新感應,結果兩邊都紅燈在等的奇怪狀況。這段根據站間長度計算,行駛均速:15.9km/h。
- 二階東西環(C15~C24,C32~C37):相對優先:大路口無優先,小路口有優先,但原則上不給插入時相。加上東環段因為都可以左轉,時相比較複雜,竟然行駛速度比大順路還慢。行駛均速:西環:15.08km/h,東環12.45km/h
- 二階大順路(C24~C32):無優先,近端設站,在月台等紅燈,透過設計好的前進時相區間,讓列車可以盡量一次開到下一站不用停等。大順路段是需要和橫向交通妥協的結果,經過調整後,輕軌幾乎不影響原本交叉道路通行的時間,也避免擁車人士的抱怨。但這段就會受固定通過時相影響,速度難以提升。行駛均速:13.85km/h
行駛速度:路口降速
目前輕軌內部規範(包含 Alstom 原廠操作指引)路口防禦駕駛觀念下,過路口全部限速 35km/h,導致很多路段就算設計速限 50km/h,但因為要頻繁降速,駕駛又被要求不能急加減速,結果均速就整個掉下來。這部分也受到違規駕駛太多,很多根本都不會看燈號,不知道怎麼取得駕照的駕駛神風衝撞輕軌,以至於路口操作相當保守。
停靠時間:
在人潮洶湧時,旅客上下車時間拖長,或是有旅客在接近發車時嘗試開關車門,就會讓輕軌無法準時發車。在大順路段由於輕軌通行時間帶固定,如果發車延遲,就很容易無法開到下一站,而造成嚴重延誤。
那捷運局的四大提速計畫能不能發揮作用呢?我們還是得把路線分段分析:
- 一階水岸段(C1~C14):這段優勢是有優先號誌,筆者 2017-18 年上下班通勤時,常常都是拿著馬錶在算,均速大部分落在 16~19km/h,如果號誌順的時候最好可以接近 20km/h。也就是這段只要調整好號誌問題,並適當修正部分限速(如 C1->C2通過轉轍器後應加速),應可以 20km/h 為短期目標,行駛時間會是 24.6 分。
- 二階西環(C15~24):這段 C14~C19 這一段,線型比較單純,甚至走在舊鐵路上,橫向交通量也不大,理應跑出優異的速度。由於橫向交通量較小,到美術館為止,都應該改成優先號誌,而 C14~17 路段部分小路口,應該研擬更有效的警示方式,要裝阻斷器都可以,力求在舊鐵路線能以高速行駛。這段也是以 20km/h 為短期目標,行駛時間會是 18.1 分。
- 二階東環(C32~37):這段除了三多路、二聖路,應該恢復優先號誌,強化路口科技執法,另外線型較優良部分,如 C35-36 路段,應該要能全速行駛。但這段受限路口時相較複雜,可先以 15km/h 為目標,行駛時間約 11.6 分。
- 二階大順(C24~32):由於這段爭議較多,交通局不想干擾路面交通,採取在時相上給予輕軌固定通行窗口的方式,好處是速率固定且不太影響交叉道路,壞處就是提速較難。這段應該先力求列車在月台上下車時間不要拖延,都能準確按照表定時間運轉就好,行駛時間仍為 21 分。仍須配合動線改善,和機動增加刷卡機這些配套方式。
從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輕軌各站間能提速的潛力不太一樣,駕駛也得熟記和適應各區間特性,通常有經驗的駕駛都更能有效率的駕駛。因此也可以進一步整合剩餘號誌秒數在輕軌控制面板上,以及讓駕駛頻繁接受模擬器訓練,從而讓駕駛方式更加標準化。
在這些努力後,輕軌總計行駛時間為:24.6+18.1+21+11.6=75.3 分鐘,就有機會達成捷運局的目標。
問題時即便輕軌提速 20%,但原來列車行駛一圈速度約為 21.5km/h,加上調度時間約是 65 分鐘,所以列車還是不夠啊!那麼,就必須面對「第二階段提速」或是「搭配購車」兩個抉擇,這是捷運局不能不提的重點。
我們這邊還是簡單帶一下第二階段提速,有可能就需要大改號誌系統,解決辦法包含,調整計軸器系統電路邏輯,讓路口綠燈時,可啟動同時相輕軌號誌,但涉及修改迴路。又或是採用虛擬觸發模式,在列車透過 RFID tag 調校列車 GPS 定位資訊下,可動態演算給予列車通行的窗口時間,更精確的預測到達路口時間點,當然這就涉及號誌系統的升級,最好搭配周邊路口號誌都能採聯網智慧號誌,但確實就需要較長時間達成了。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