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laudius
這是日本攝影師善本喜一郎《東京タイムスリップ1984⇔2021》 的兩幅對比圖。
昭和末期的東京,正值泡沫經濟時期,地價世界第一,是世界最繁榮城市之一。也經歷過「第一次交通戰爭」,在交通建設與法規上都做了很多改進。
但誠如大家所見,當時的日本道路設計上仍然以車輛為主,直到 2000 年代以後,市中心商業區大幅削減車道(許多縮到一半或1/3),拓寬人行道,甚至設置徒步專用區,直到今日都還在不斷改進中。
日本許多舊市區,能保持活力而不會因商圈轉移被取代,關鍵就在於鐵路為主的運輸模式、大眾運輸導向開發、良好步行環境、官民持續推動的再開發模式,而創造出的穩定人流。
抑制車輛,不僅讓城市更安全、更環保、也會更繁榮。
許多台灣人一看到妨礙他們開車、車速變慢、停車位變少的交通規劃就會暴跳如雷,什麼髒話都罵得出來。例如對行人交通有很大助益的輕軌建設就是如此。
這是造成「行人地獄」的集體心理背景,也是城市難以進步的阻力,造成交通問題的移動路障,一直是私有機動車輛,這是我們必須認清的事實。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