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富足社會不需羞恥教育

圖片來源:截自翁達瑞臉書

這幾天,我的臉書被北一女教師相關的貼文洗版,讓我忍不住加入討論。這位教師批評課綱忽略特定文言文,導致小孩缺乏羞恥教育。

我無法同意這位北一女教師的觀點,包括兩個面向:

  1. 語文課程不在教育小孩的羞恥感
  2. 富足社會的小孩不需要道德教條

以下是我的論述:

  • 語文課程的教育目的
    我在台灣接受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在美國取得碩、博士學位,然後在北美大學任教將近三十年。
    在台灣,我上了多年的國語與國文課,背了許多課文與作者簡介。老實說,除了學會認字之外,這些課程給我的收穫有限。
    居住美國期間,有一陣子我密切接觸他們的中學語文課程。美國高中的「語文課」沒有編定的課本,而且不只一堂課。
    我曾住在波士頓附件的明星學區,高中提供多堂語文課讓學生選修,名稱包括「青少年與文學、黑人文學、文學與性別、文學與電影」等。
    所有課程都沒有課本,但老師會選擇四、五本相關的文學名著讓學生閱讀。上課時,老師帶著學生討論讀後感想。
    在「文學與電影」這堂課,老師選了四部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先讓學生讀小說再看電影,或讓學生先看電影再讀小說。上課的討論則集中在文字與影像表達的差異。
    這樣的語文教育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度閱讀的能力、寫作表達的技巧、洞悉人性的直覺等。這才是語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美國的語文教育不在乎學生的背誦能力,不強調道德教條,更不會透過教材選用建立學生的羞恥感。美國小孩的道德教育來自他們的生活經驗,而非課堂學習。
  • 富足社會的道德教育
    在我的年代,台灣的校園充斥道德標語,學生也被迫朗誦道德口號。美國校園看不到道德標語,學生也不用朗誦道德教條。
    巧合的是,我曾在多個美國校園看到同一張海報,我把內容翻譯如下:
    ~在批評中長大的小孩學會責難
    ~在敵意中長大的小孩學會爭吵
    ~在恐懼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憂慮
    ~在憐憫中長大的小孩學會為自己感到難過
    ~在嘲弄中長大的小孩學會害羞
    ~在嫉妒中長大的小孩學會眼紅
    ~在羞恥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感到罪惡
    ~在鼓勵中長大的小孩學會自信
    ~在寬容中長大的小孩學會耐心
    ~在讚美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感激
    ~在接納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愛
    ~在贊同中長大的小孩學會喜歡自己
    ~在肯定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有目標真好
    ~在分享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慷慨
    ~在正直中長大的小孩學會誠實
    ~在公平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正義
    ~在仁慈與體諒中長大的小孩學會尊敬
    ~在安定中長大的小孩學會信賴自己與周遭的人
    ~在友誼中長大的小孩學會世界是居住的好地方
    這張海報的原文是一首詩,來源是美國作家 Dr. Dorothy Law Nolte(見附圖)。這首詩表達了美國社會的基本教育理念:營造小孩的良好成長環境,遠比在課堂灌輸教條更重要。
    這個教育理念蘊含在一句美國諺語:「教養小孩需要整個村莊的努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教養一個小孩需要整個村莊的成人提供良好的身教。
    在貧困的社會,成年人被迫不擇手段搶奪資源,道德自然敗壞。只有在富足的社會,成年人才能提供良好的身教。也因為這樣,富足社會的學校不需提供小孩羞恥教育,何況是另有其他教育功能的語文課程。
  • 北一女教師的錯誤身教
    讓我回到北一女教師引發的課綱爭議。這位老師強調的是課堂的道德教條灌輸,但她的言行卻是反面教材。
    道德教條充斥的社會,通常是道德敗壞的社會。成人無法以身作則,只會試圖用教條馴服小孩。問題是,課堂上的道德教條經不起生活的檢驗。

台灣是個富足社會,衣食足而知榮辱,不需要利用語文教育灌輸小孩的羞恥感。我要呼籲這位北一女教師:放過我們的小孩吧!

圖片來源:截自翁達瑞臉書

原文出自翁達瑞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