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灣基進專欄》文化立國 — 文化與國族打造

圖片來源:截自台灣基進臉書

台灣基進文化政策總論

「台灣與中國的文化差異,是民主與專制的差異嗎?」台灣基進王興煥曾遇到外國人這樣詢問。

言下之意不外是:自由島嶼與獨裁國家所發展的文化固然不同,但台灣給世界的印象,僅是自由中國?一旦中國民主化,台灣與中國還有文化差異嗎?

  • 台灣與中國沒有文化本質的差異,只有民主與專制的文明差異嗎?
  • 台灣的國族面貌就是民主自由的中華民族嗎?
  • 台獨運動所要建立的是一個「華人民主共和國」嗎?

如果欠缺以文化打造國族的意識,台灣呈現給世界的,終究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邊陲島嶼,永遠籠罩在「泛中華主義」的威脅,沒有自己的容顏。

所以,以台灣為主體的新共和,除了法理憲政的課題,同時需要形成國族面貌的文化工程。

因為國族是集體認知的過程,土壤是文化,核心是語言。

國族以文化來標誌,我們必須透由文化的繼承、創造與詮釋,清晰地表徵自己、形塑國族面貌。

台灣國族文化的打造,需要「有國族意識的文化建構」與「有國族意識的文化詮釋」。因為文化固然是人、土地與時間的交織,但是對於面貌已被「華人」同化的台灣共同體,國族文化的打造需要國族意識的引導。

在文化建構方面,例如:

  1. 透過公共資源的分配,扶持母語(複數)在教育、藝文的發展,以及在媒體、國家考試佔有合理的比例。
  2. 代表台灣的電影獎不該再是「華人」概念,而應成為「台灣性」的重要策展。
  3. 台灣不需要彰顯中國國族主義的中華民國忠烈祠,我們需要能敘述台灣歷史、形塑何謂台灣的台灣先賢祠,就像法國的Panthéon。

 在文化詮釋方面,例如:

  1. 國族文化應由在地化來界定(屬地主義),而不是傳播源頭(原初論)。就像日本茶道是充滿日本性的日本文化,而不是中國宋朝文化。
  2. 將具有本土元素的藝文創作,發展為國族美學的養分。
  3. 台灣史作為本國史,中國史作為外國史。

不論是建構或詮釋,在國族與文化的課題中,語言的問題都是核心。因為語言不只是工具,透過存有學(ontologie)的關懷,「語言是存有的安宅」。存有本身就是語言性的,我們是存在語言中理解世界與自身。發展哪些語言作為台灣的公共語言,預示著國族文化的可能風格。

所以我們可以明白,為何立陶宛、拉脫維亞、烏克蘭、愛爾蘭、韓國、越南的解殖工程中,都將本土語言賦予官方語言或第一官方語言的地位;台灣國族的打造,亦不能迴避本土語言(複數)的公共地位問題。

欠缺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工程,台灣就是沒有國族面貌的華人社會。台灣獨立建國運動,必須是國族打造與國家打造的相輔相成。

台灣走出自己的路,不只是政治,也是文化。文化或許反而是最政治的一塊。台灣基進,邀您一同盼望,一個永不再「被重複中國化」的社會。

圖片來源:截自台灣基進臉書

原文出自台灣基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